下载此文档

赤壁赋县比赛教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 8
《赤壁赋》教学设计
肥东一中 王巧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2、培养学生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涵咏品味语言,感受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探究,体会作者传达情感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重点。
2、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人生感悟是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设计: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尝试翻译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把握文章感情。
一、导入新课 知人论世
(抛砖引玉)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追求是“学而优则仕”,在这“出仕”、“入仕”之间进进出出、起起伏伏的文人之中,我最喜欢苏轼。陶渊明显得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比肩而立。只有苏轼他满腹才华,曾官居高位,在屡遭贬谪中却依然乐观豁达,给人希望和力量。
1、学生了解的苏轼。
2、名人眼中的苏轼。
(多媒体展示)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到,“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走进赤壁中的苏轼。  板书:赤壁 苏轼
二、体会情感 品读探究 ——赤壁中的苏轼
1、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为了派遣内心的郁愤之情苏轼与友人一同来赤壁泛舟,希望通过自然之景让自己忘却烦恼。
2 / 8
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直接表现感情变化的词语。 板书:赋 情
乐——悲——喜
2、同学说作者开始的感情是快乐的,作者因什么而快乐?
(1)齐读第一段
(2)请同学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赤壁的月夜美景。
上面一轮明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
渺,茫无际涯。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作者真正忘却了过去的烦恼,真的能够派遣了内心的郁愤之情吗?
(1)苏轼所唱的歌词,已在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的思绪。
注释“美人”古人常用来做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表现作者

赤壁赋县比赛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1-09-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