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
语文
适应对象
九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诵读——解读——质疑讨论——拓展”。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问题导入(课件展示)
回答问题
新课学习
一、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第一节 乡愁
学生读,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的放矢。
二、作者简介(出示课件)
三、预习检测(指读学生回答)
1、生难字
邮票(yóu) 窄窄(zhǎi) 海峡(xiá) 一枚(méi) 坟墓(fén mù )
2、词语注释
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邮局发售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五、诵读指导(出示课件4:图文并茂朗读节奏)
问:这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那我们应该用怎样语气去读?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首是我们应该用缓慢的语气去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屏幕提示,边小声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指名读1、2节
指导:这两节语速要再慢些,要读出思念之情。
再指名读
指名读第三节
指导:这一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后来啊,“啊”要读成“y”,因为“啊”前边的“来”字的韵母是“ai”,母亲在
逢入京使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