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考纲
要求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2)北京政变
(3)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4)五卅运动
(5)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北伐军胜利进军
(2)工农运动的发展 (3)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3)“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4)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一)政治准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
在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
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中共接受二七惨案的教训。
①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
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和实力。
(2)可能性:
(一)政治准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历史条件:
②孙中山真诚地欢迎中国共产党以“党内合作”
的方式同他合作。
③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
建立国民党改组。
【例1】某人身处满清、民国两个时代,其一生中经历两次重要的思想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寄希望清廷进行社会改革”到“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第二次是从“依靠军阀捍卫共和,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到“主张国民革命要依靠工农群众,明确反对帝国主义”。请问此人最有可能是谁( )
A.梁启超 B.孙中山 C.陈独秀 D.蒋介石
B
解析: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进行变法,被李鸿章拒绝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发动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开始了第二次转变。
【例2】“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到他们自己的同盟。”材料中的 “我们”是指(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国际 D.其他民主党派
【解析】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
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
形成。据此可知材料中的“急需伙伴的他们”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 “我们”是指共产国际。
C
[史料研习]
材料1: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
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
材料1反映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暴力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材料2反映了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改组国民党,发动民众。
材料1、2体现了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方针:
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国民党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确定国共
合作的方针(党内合作)。
(1)原则:
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
组织上的独立性。
(2)目的:
帮助国民党改组成工人、农民、城市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3)局限:
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实现标志: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中心议题:
国民党改组问题
(2)内容:
①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②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①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
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②是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的起点。
(3)意义:
国民大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