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谈孙犁的《山地回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孙犁的?山地回忆?
第 3 页
谈孙犁的?山地回忆?
  孙犁是中县东辽村,华北平原上这个普通的乡村,给了孙犁最早也最重要的心灵的滋养。孙犁的父亲是勤谨的生意人,在他的操持下,家境逐渐步入小康,家里拥有50亩的田地。孙犁的母亲,曾生育了七个孩子,只有孙犁一个活下来,却又体弱多病,于是他得到了家中长辈更多的呵护。孙犁说自己“幼年尪怯〞,〔1〕自幼多病,对他敏感内向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作用。
孙犁在家乡读了小学,又到保定读完中学,之后到北京谋事。从1933年到1935年,他曾先后在北京的政府机关和一所小学做事,但是小职员的生涯并不愉快和长久,于是他回到家乡闲呆着。1936年,两位中学同学介绍他到河北保定同口的小学做教员。同口镇就在白洋淀边,风光明丽,人情淳朴,孙犁在这里教了一年书,留下了相当美好的回忆。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原先介绍孙犁去教书的中学同学公开了中共党员的身份,在冀中平原组建敌后抗战队伍,在他们的引导下,孙犁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是在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学院任教,后来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这期间,他转徙于阜平山区。这里与平原相比,有天壤之别,生活艰苦,衣食住行都很困难,但孙犁对这一方水土有很深的感情,他说:“但是阜平,在我们这一代,该是不能忘记的了,把它作为摇篮,我们在那里成长。那里的农民,砂石,流水,红枣,哺育了我们。〞〔2〕
第 3 页
1944年,孙犁奉命来到延安,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又回到河北工作。1949年后,他到天津日报社,长期负责?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有意思的是,参加革命资历颇长、在文坛影响颇大的孙犁,行政级别一直只是副科级,这一点曾引发人们许多感慨。
孙犁的作品,明丽清新,富有诗意,曾影响和启迪了许多后来者,以至评论界有“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一说。孙犁本人一直不同意这种提法,但是不可否认,被纳入这一流派的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等人,确实都深受孙犁的影响,并且都是从向孙犁主持的?天津日报?文艺副刊投稿起步迈进文学殿堂的。
虽然历来有“文人相轻〞的积习,但是清正的人格和富有审美价值的创作,却使孙犁获得许多作家的认同和敬重。邓友梅的回忆文章真切地表达了当年孙犁的作品对他醍醐灌顶一般的启迪:“我读的第一本孙犁著作?采蒲台?……读完之后颇感意外:写的也是抗日军民的艰苦斗争,画的也是根据地的革命图像,却不像喝胡辣汤那样热血沸腾,慷慨冲动,而是像嚼青果般淡醇爽口,清心明目,余味无穷。原来歌颂抗战,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和音色,同样描绘人民,可以有不同的构图和色调。原来文学是允许有个性的。可以在同一革命目标、人生理念之下,各有自己的心灵感受,语言风格,审美视角,从而写出不同的作品。〞〔3〕
第 4 页
1949年12月,孙犁的?山地回忆?发表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这是一篇历久弥新的作品,在新时期后逐渐获得人们的注意和重视,被收进各种选集和语文教材。孙犁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可在这个作品里得到印证,其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绵长的回味。
一、乡村情结的抒写
孙犁深具乡村情结,他的写作以农村题材见长,但?山地回忆?与他别的作品有所不同。在这里,作者关注得更多的是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关注他们能否摆脱落后贫穷的宿命。
作品中的“我〞在天津工作,当他见到快十年没见面的来自阜平山区的农民朋友时,往日的回忆油然而生。他最直接的记忆是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劣:“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山区的生产资料匮乏:“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第 5 页
农民的生活方式离现代文明很遥远:八路军战士“刷嘴刷牙〞的生活习惯让妞儿大惑不解,她说:“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
农民的生活艰难:妞儿身上穿的是破旧薄弱的袄裤,她一家早饭的食粮是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
孙犁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很敏感,他内心充满对山地人民的感谢之情,真心希望山地的人们能更好地生活。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这样两个情境:八路军女兵教

谈孙犁的《山地回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16581885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