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班级: 08 土木 1班学号: 0810611114 姓名: 刘锟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 是指以碳酸盐为主的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地区,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对岩石的溶蚀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在岩体中形成洞穴,或在岩层的表面形成奇峰异石等独特的地貌景观。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典型地区, 并因此得名" 喀斯特"。 1966 年5 月在中国第二次全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以“岩溶”作为中国的通用术语。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岩溶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 典型的分布区有广西桂林、阳朔、柳州以及云南东部、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皆闻名于世。这些奇异的景观都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区。整个西南石灰岩地区连成一片, 面积共达 550000km 2; 全国石灰岩分布面积约 1300000km 2,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 。就整个岩溶地区来说, 地貌的发育与地下水面有密切关系, 而地下水面又随当地河流或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认为整个岩溶地区地貌发育的基面是河流或海平面, 但就岩溶地区地下岩溶来说, 其发展深度是以可溶性岩石底板为下限。因此,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发育的基面。假定有一个上升的宽平高地, 地壳上升以后,长期稳定,且由产状平缓、岩性致密和厚层的石灰岩所构成,则岩溶地貌的发育大致如下: 开始发育成石芽、溶沟、漏斗和落水洞。地表水部分转入地下,循裂隙进行溶蚀。此时裂隙扩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优势。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大,岩体内形成许多独立的洞穴系统。在较大的洞穴系统内,地下水面的位置较低;较小的洞穴系统内, 地下水面的位置较高,一般无统一的地下水面。随着地下洞穴充分发育,独立的洞穴逐渐归并,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干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内有地下河。此时,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十分明显, 地面河流已大部转入地下,成为非常缺水的蜂窝状地面。后来,由于长期的溶蚀和侵蚀,地面逐渐被蚀低,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因洞顶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断扩大和顶板的崩塌,出露地表,成明流与暗流交替出现。最后,地下河就逐渐转变为地面河。在地下河转化为地面河的过程中,地下河的顶板崩塌愈多,破坏及搬运作用也愈强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貌。由于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盆地不断蚀低扩大, 这时地面降低了,在岩溶盆地底部或平原上堆积石灰岩残余堆积物——红土,溶蚀平原上残留有石灰岩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于准平原。岩溶形态示意图由于岩溶的发育致使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 因此在岩溶地区修建各类工程建筑物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工程地质研究,以预测和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归纳起来,岩溶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地基稳定性及塌陷问题在岩溶地区,由于地表覆盖层下有石芽溶沟,岩体内部有暗河、溶洞,建筑物的地基通常是很不均匀的。上覆土层还常因下部岩溶水的潜蚀作用而塌
岩溶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