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高二历史班期末复知识点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a. 经济: 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私田的兴起和井田制的瓦解,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b. 政治: 改弦更张,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兴起,是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阶层纷纷寻求代言人,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施政方案,促进文化繁荣。 c. 文化: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培养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学者,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相互间进行激烈的争辩, 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2) 诸子百家: a. 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曾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其思想整理在《论语》中。思想核心“仁”和“礼”, 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为政以德。哲学: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复温习、当仁不让于师、坚持正确意见。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b. 老子: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坚持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 战国,儒家,亚圣,代表新兴地主。思想核心:仁政学说。主张:仁政、重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性本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孟子》成为四书(还有大学、中庸、论语)之一。 d. 荀子: 战国,儒家,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代表新兴地主。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e. 墨子: 战国,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其思想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期衰落。 f. 庄子: 战国,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主张: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 g. 韩非子: 战国,法家,代表新兴地主。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h. 孙膑: 战国,兵家,代表新兴地主。吸收法家和各家思想,受《孙子兵法》影响,著《孙膑兵法》,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 3) 百家争鸣的意义: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中国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 汉初 70 年采用黄老之学: 汉初经济残破, 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实质是“积极无为”), 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为适应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他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4 )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页眉... 页脚. 3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 理学形成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更加青睐于佛教、道教,儒学在危机中吸收其他教派的优点,“三教合一”使儒学丰富、更新,发展成宋明理学。 2) 代表人物:a. 北宋称颢、程颐:“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名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理气论、心性论、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程朱理学的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c. 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 无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d. 明中期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当时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社会动荡,他主张以心血更新理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陆王心学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3)评价: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
高二历史班期末复习资料—--必修三必记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