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蝉,贝壳.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蝉、贝壳》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这两篇散文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诵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经典之作。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2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易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有感情的朗读时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但对已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以达到。因此需要教师师范朗读, 指导诵读。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 揣摩句子, 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一)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了解欲扬先抑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对比探究阅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二)依据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语言优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方法。教法学法分析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课件,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朗诵指导法、诱导点拨法。学法指导: 在对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朗读法、对比探究阅读法法。教学过程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 江流入海, 落叶归根, 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 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今天, 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夯实基础(1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小思和席慕容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历程和创作情况。(2 )检查字词预习,为更好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3 、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感情、节奏。目的是“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2) 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此环节教师指导诵读, 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 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初步感知文本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在读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 (1)、《蝉》这篇课文里有一句话, 是全文的文眼, 请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此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和解答。明确答案: 1、“哪管是 90 年, 90 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

蝉,贝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