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19599实验背景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政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我校南阳市二十二中的领导紧跟教育改革的浪潮特提出“主体参与式教学法”课改实验。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注意素质提高的教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学思想品德正是对学生实施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培养个性以及健全人格等方面教育的重要学科。
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接受却总是处于被“要求”的被动地位,缺乏主体性和参与性,缺乏体验、思考和选择,致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课中只懂得“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无法将之转化成内在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夸夸其谈、讲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对道德观念缺乏主体体验,缺乏内在转化和消化的结果。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获得道德观念的主动参与者呢?就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政治教研组在学校领导和教科处指导下,开展了思想品德“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目标
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力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道德实践,全面提高道德素质。
理论依据
(1)教育学依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正如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2)心理学依据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总想揭开未知世界的奥秘,若他们对某一话题或某一观点发生了兴趣,便会专心致志且饶有兴趣地去领会、去探索和研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构成学生品德的基本心理因素有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有赖于学生主体意识、能动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只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道德兴趣和道德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能。
(3)学科教学原理
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学规律,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这一教学规律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重视道德观念转化过程的引导,使品德教育处于一种极其和谐亲切的氛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验特征
(1)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的感知活动,是获得全面而独到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事物表象,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升华的重要途径。“主体参与式”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就是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契机,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自觉地体会道德品质的内涵。
(2)兴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内在力量。“主体参与式教学法”就是从各个角度,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3)形象性
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与道德事例是学生掌握道德观念的道德楷模。“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通过对课文中道德形象的阅读理解、语言描述、表演展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再现等种种手段,将之形象化,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背景和条件。
(4)创造性
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开启创造的门扉,养成不以现成知识为满足,不以固有技能为“唯一”的习惯,培养跃跃欲试式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形成有个性、有创见的品德,也是“主体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之一。
(5)情感性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民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才是教育的血和肉,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后,他就会从内心爱到鼓舞和激励。”师生的情感交流制约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教师的教导具有选择性和能动性,他们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自身的内在力量。“主体参与式”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因,注意把客体的社会文化转化为主体的素质结构,把外在的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质修养。
(2)情感化原则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列宁关于情感的
课题研究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