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虎”
虎是百兽之王,凶猛有力,威风凛凛,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崇拜并敬畏的对象之一。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调兵遣将所用的兵符称为“虎符”;作战的将士称为“虎贲”等。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如此重要的符节用虎的形象来表示,可见对虎的崇拜。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老虎是极其勇猛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挂在墙上并正对着门以使恶魔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古人用玉做成虎的形状佩戴,生前显示自己的勇武,死后陪葬作为荣耀。我们将从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至春秋时期虢国贵族的公共墓地)、南阳淅川春秋楚墓和宝鸡出土的文物(西周墓、春秋秦墓)中挑出代表性的虎形玉饰,加以分析:
西周早期虎形玉饰形象生动,大多数都是具象的“虎”的形态。其形态栩栩如生,虎身饰斑纹。西周中期玉虎风格轮廓简洁、线条洗练、特征鲜明。过去一般认为,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象生器的眼睛,惯用“臣”字目,但宝鸡西周墓出土的几件玉虎的眼睛已不再用“臣”字目,这是西周中期动物玉雕的一种显著变化。以寥寥可数的阴刻线条便把老虎的肢体勾勒出来,并突出了它的性格。虎玉(图4、图5),口、眼、腮以及前后肢上部均用一面坡阴线勾勒,呈隐起效果,口部钻一圆孔,似作张口状,与尾上卷形成的圆孔,都是为了在胸前佩戴时使蹲卧之状的玉虎保持平衡。从玉虎出土时摆放的位置来看,全分布在颈、腹部,说明是佩戴之用,这与玉器的种类、形状、大小特征都是吻合的。
玉虎(图1),,~。青玉,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土黄色。玉质较细腻,微透明。虎作爬卧状,眼、耳等部位以阴线勾勒。虎身上有一小突起,好像一箭头扎进虎背,老虎也是受伤后爬在地上痛苦的样子,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猎手射杀猛虎的情景。
白玉虎(图2),,~。青玉,冰青色,受沁局部有黄褐色斑纹或斑点。玉质细腻,微透明。整体呈匍匐状,“臣”字眼,双耳贴于头部两侧,背部饰虎斑纹,腹部饰数条等距离弧线纹。右前肢和右后肢残,缺尾,嘴下部有一圆穿。虎作爬卧状,似乎是在吃饱喝足后舒适地休息。
虎形玉佩(图3)。青玉,浅豆青色,有黄白色的斑点。呈矮圆形,内方外圆,器身对称是两个虎头纹饰。该虎怒目圆瞪,“臣”字眼,张口,阴刻线条流畅,雕刻精细。有人认为它是安装在仪仗上的“杖头”。从这些虎形(纹)器物可以看出虢国人是非常喜欢虎,崇尚虎的。
玉虎佩(图4),,。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高昂,短颈,小耳直立,耳窝下陷,张口为一圆孔,露尖齿作吼叫状。长尾回卷,前后肢前屈刨地,形象凶猛传神。前后大腿处各刻一道阴线,虎背、腹均切边去棱,磨成弧形,虽为浮雕,但却有圆雕效果。
玉虎佩(图5)长8厘米,,。青玉,灰褐色。扁平体。虎头微昂前伸,立耳露尖,腰身稍曲,长尾上翘,四肢前屈,作疾驰状,造型生
说“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