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在路上
万沐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其次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再有就是加强学法指导,改变评价模式。
第一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必须重新调整心态,要敢于放下架子,关注自己的学生。过去的教学偏重于抓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基础知识,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我首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打破常规单一的主观备课形式,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生,采用多方案、多策略、多假设、多收集资料的方法,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其次,课堂上该放手时就要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设计《草原》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然后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交流草原人民的名族风情,让学生亲身感受,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参内容的直接呈现,现在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
“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沿着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学生会提出一些无价值的、幼稚的问题,教师要温和、巧妙地将其引到更深的层次,决不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是加强学法指导,转变评价模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大多数只重视自己教法的多样性,很少研究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讲的过多,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效果,看中的只是最后的分数。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过程,关键是教会学生“打鱼”的方法,而不是把结果告诉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真正学到东西,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僵硬的定势,急功近利,单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也便成了考试的机器,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几乎不可能。在新的课改中,我们不妨尝试引入些新的评价方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要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就要去掉自满思想,满足于已经掌握
创新在路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