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第一页
姿势运动发育是小儿维持身体并控制在重心之内的能力以及保护平衡的能力。
姿势运动的控制主要靠骨骼结构和各部分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
第二页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过程
这是抗重力的发育过程。小儿从出生时的仰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到行走,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引力,从水平位逐渐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的发育过程。
第三页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
①由头向尾的发育
②由近端向远端的发育
③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的发育
④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的发育
⑤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育
第四页
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第五页
(可分为四个时期)
(1)第一屈曲期:即新生儿期,颜面向一侧或正中位,四肢呈屈曲或半屈曲状态,左右对称或稍有非对称。(图a)
(2)第一伸展期:出生后2—3个月,婴儿头转向一侧或左右回旋,由于头部位置的变化,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常呈非对称性的伸展模式。(图b)
第六页
(3)第二屈曲期:出生后4—7个月,婴儿头呈正中位,四肢为对称性屈曲姿势,手指的随意动作明显,婴儿可抓自己的脚送到口中,呈手、口、眼的协调动作。(图c)
(4)第二伸展期:出生后8—9个月,婴儿头部自由活动四肢自由伸展,躯干有回旋动作,婴儿可以灵活的左右翻身。(图d)
第七页
、口、眼的协调发育 婴儿从4—5个月开始出现对称性屈曲姿势,可用手抓住双脚并放入口中,虽然肩部与臀部都抬高,躯干弯曲,接触床面积小,但仍能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产生手、口、眼协调。
婴儿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及交叉伸展反射的影响,出现屈曲与伸展的动作及非对称性姿势,随着原始反射的逐渐消失,出现了随意运动的发育、翻身及四肢的自由伸展和屈曲。
第八页
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特点
第九页
俯卧位姿势运动是小儿克服地心引力、抗重力伸展过程。
其特点包括:
臀高头低——臀头同高——头低臀高
体重的支点由头部、颈部、胸部、腰部逐渐向后移动,当支点移行到骶尾部时,即出现爬行,为坐位和立位做准备。
肘爬或拖爬——腹爬或底爬——膝爬或四爬
第十页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