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X 拜年第 1期 明清小说研究 N O,1,2仪拜
总 第 71 期 叨记R~ h . MIllg耐 伽9 伽以ies Nov els Cole司,NO ,71
从富贵长生到风月繁华:
古代扬州小说的历史流变
· 葛 永 海 ·
内 容提要 扬州在古代小说描写中是一座声名显赫的城市,本文
将那些以扬州为故事主要背景,描写扬州人事和特色风物的古代小说,
称为“扬州小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繁荣期,如果说前期的唐代以
“富贵长生”为主题,那么后期的明清时代则以“风月繁华”为主题。
关 键词 扬州小说 富贵长生 风月繁华
扬 州是中国历史上年代极为久远的城市,古有九州,扬州为其一,
《尚书·禹贡》所记九州为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那时的扬州包
括了现在的江南一带。与今之扬州内涵相符的扬州之命名是在隋代,
自唐以后,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学作品的渲染,扬州名满天下,并经常
被设置为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从而产生一批以扬州人事
风物为主要描写内容的小说,本文将这部分小说称为“扬州小说”,并对
其历史流变加以探讨。
扬 州之称广陵,始自唐代。《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扬州大都
督府,隋江都郡,武德三年(620),杜伏威归国,于润州江宁县置扬州,以
隋江都郡为充州,置东南道行台。七年(624 ),改充州为邢州。九年
(626),省江宁县之扬州,改邢州为扬州,置大都督,督越、扬、和、滁、楚、
· 4 ·
舒、庐、寿七州。贞观十年(636) ,改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
宣、欺七州。龙朔二年(66 2),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742),改为广
陵郡,依旧大都督府。乾元元年(758) ,复为扬州。自后置淮南节度使,
亲王为都督领使,长史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恒以此为治所。”这是
扬州在隋唐时代的建制情况,尤可见出扬州在唐代行政区划中的突出
地位,唐代同时也是扬州最为繁荣的时期,这在唐代的小说和笔记里都
有较充分的反映。
唐 人在小说中描绘了扬州的繁荣,最有代表性的是《玄怪录》卷三
的《开元明皇幸广陵》,其文曰:
开元十八年正月望夕,帝谓叶仙师曰:“四方之盛,陈于此夕,
师 知何处极丽?”对曰:“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袋相染,
天 下无遗于广陵矣。”
唐 代扬州的商业呈现出极为繁荣的面貌,有“扬一蜀二,谓天下之
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韦述《两京新记》)之说,《大唐新语》卷三则谓
“江淮俗尚商贾,不事农业”,此处“江淮”盖指扬州及附近地区,王孝通
《中国商业史》:“扬州在唐代以盐政及槽运之关系,加以运河开通,扼南
北交通之咽喉,为其时之一大商业都会,俗好商贾,不事农业,以是大
食、波斯、胡人之流寓此间者极众。扬州胡店甚多,以珠宝为业,亦可谓
为中西珠宝互市之汇萃地,置有市舶使。文宗太和八年《疾愈德音》曰:
‘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恩有矜恤,以示绥
怀,其岭南、福建及扬州番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拜问,除舶脚收市
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税率。”’①比如唐政府在扬
州设立了“盐铁转运使”,这是盐业管理的重要职位,政府通过转运使获
得大量的财政税收,《容斋随笔》卷九云:“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
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②另外唐政府在扬州设立的税收机
构— 扬子院,也从侧面展示了扬州的繁荣,《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
(( 胡媚儿》:“须臾,有度支两税纲,自扬子院,部轻货数十车至。驻观之,
以其一时人,或终不能致将他物往,且谓官物不足疑者。乃谓媚儿日:
‘尔能令诸车皆人此中乎?’媚儿曰:‘许之则可。’⋯⋯”扬子院乃户部设
. 5 ,
在南方的管理税收的办事机构,在扬州以南不远处。轻货则是官府用
钱向商人购买的本地特产。因为各地商人往往把各种土特产贩运到扬
州发卖,然后贩盐而出,四方交易,获取巨利。这些机构的设立正是基
于当地繁荣的商业贸易,同时在客观上也促使扬州成为一大商业中心。
在 这样的环境里,唐代扬州小说中对扬州繁华的描述可以凸现出
时代的心理特征:即追逐利益,渴望富贵。
扬 州富商极多。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扬州有王生者,人呼为王
四舅,匿迹货殖,厚自奉养,人不可见。扬州富商大贾
古代扬州小说的历史流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