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放鹤亭记.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放鹤亭记——苏轼学习目标: 1 、文章写酒、状鹤、作歌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2 、了解文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认识。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元丰元年( 1078 )十一月,这时作者正知徐州。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有人要抓他的辫子,因此请求外放,此时他已外放八年。苏轼写此文的前一年,刚到徐州,便遇上因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他领导军民抗洪,两个多月洪水方退,他也两个月未进家门。他爱和平民百姓结交,僧道隐士都有交往,云龙山人即是他交往的一位隐士,因大水而迁居,又建新亭。此文即写于山人新亭落成之时。整体感知?1、建亭的原因及取名的依据??2、隐居之乐??3、作放鹤招鹤二歌??鹤—隐者—感慨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1、说说你所了解的鹤 2、苏轼是如何写鹤的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 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1、作者如何将鹤和隐者联系起来的? 2、作者引用历史典故,所论证的是什么? 古人言: “玩物丧志”,过于沉迷所玩赏的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壮志。春秋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可说是玩物丧志的典型。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名赤,世称公子赤。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 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每逢出游, 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周惠王十七年(前 660) 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卫武公作《抑》:据考证,《抑》是卫武公献给周平王的诫勉诗。 ,勿颠覆败德而乱政; ,勿僭贼威仪以败德; 。《酒诰》现为《尚书》中的一篇,它本是周公为其弟康叔而作。西周初年, 周公平定殷乱,封其弟康叔于卫。周公初封康叔时,担心康叔年龄较小,于是告诫他商纣之所以亡国,其原因在于“淫于酒”,商纣之乱始于“酒之失”。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 “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阮籍经常不说话,却常常以眼睛当道具,用“白眼”、“青眼”看人。“青睐”、“垂青”“白眼”这样的词汇就是他的原创杰作。我们知道,瞳仁是黑的,正眼瞧人的时候,瞳仁在眼睛中间,看起来黑的多,就叫青眼;斜眼看人的时候,眼白多,就是白眼了。

放鹤亭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