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人物故事介绍
参加高考
测试快速反应能力
高考结束,作家叶永烈立即完成了高考作文(上海卷)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这已经是他第七年“参加”高考作文。在叶永烈看来,作家参加写作高考作文,一是能够与广大考生一起零距离体验高考,二是测试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一个作家会经常遇到突发事件,这要看他的应变能力。
“两个叶永烈”
人们以为中国有同名同姓的“两个叶永烈”:一个是写《十万个为什么》和《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另一个则是写《江青传》、《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的纪实文学作家叶永烈。因为在读者看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品,不可能出自同一个“叶永烈”笔下。其实不止“两个”。他的文学作品中有小说(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选以及长篇小说),散文(出版过散文选集),诗(他是从写诗开始的),杂文(出版过多部杂文集,多篇杂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童话(根据他的长篇童话《哭鼻子大王》改编的6集动画电影曾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寓言(各种版本的中、相声(出版过相声选)……当然,主打作品是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爱科学,也爱文学,所以我早年走的是一条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叶永烈说。
电脑写作
1992年,叶永烈改用电脑写作,是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电脑写作,大大提高了写作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写作的劳动强度。他的求新不仅仅用于写作,更体现于他的生活。他的家里拥有体积庞大的商务用复印机、碎纸机以及各种各样的最新电子产品,就连他那在美国工作了多年的儿子,也称他是“高科技老爸”。
两个一亿
20岁时,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截止2013年9月,《十万个为什么》总印数超过一亿册,而取名于《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小灵通”手机用户也将近一亿,这两个“亿”,是叶永烈最看重,也最丰富的精神财富。
点评高考
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他觉得高考本身的作文题目应该大一些,大气的作文题目会让今后的语文教学走得更好。如果总是出一些偏题,出一些难题的话,对于教学不太好。叶永烈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高考题目也做了具体的点评。
夫唱妇随
叶永烈写作快速高产,夫人杨蕙芬也居功不小。她和叶永烈是同乡,也是温州人,原来在中学教书,退休后也没清闲下来。她协助叶永烈搜集、整理素材,参加人物采访活动,是叶永烈写作时的合作伙伴和亲密助手。
采访纪实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写作,是建立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之上的。用他的话讲,纪实文学“七分跑,三分写。”他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采访几十人、上百人是常事。他的妻子就常讲:“你去一趟北京,就像去一趟上海南京路似的!”叶永烈所写的中国当代重要政治人物,大多密集于北京,所以他必须一趟趟由上海往北京赶。
1992年他采访中国早期著名活动家罗章龙时,罗老已是百岁老人了。当历史老人们面对录音机回忆当年的政治风云时,叶永烈就觉得,他的采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与历史交谈,是一种抢救史料的工作。
只是这份“抢救史料的工作”,比不得写小说、散文来得自由随意。它要求作者必须掌握大量可靠的素材,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将事件的原状和人物的原貌真实可信地展示出来。在写作时,叶永烈力图遵循“两确”的原则,即观点正确,史料准确。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实非易事
叶永烈人物故事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