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注释
1、原文知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也著。若明。《经说上》
白话智慧,是人们用已经知晓和认识的智力去分析论究事物,使已有的知晓和认识更加明白透彻。正象眼睛对事物的明察一样。
赏析智慧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靠人为的努力去获得。
事例没有人是天生就有智慧的,它主要是靠我们后天的努力去获得。达·芬奇小的时候,从画鸡蛋开始学画画,一开始他画得并不好,但是他很用心去观察并思考自己的不足,通过勤学苦练,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原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尚贤下》
白话有力气的人赶快用力帮助人,有财产的努力去分给有需要的人,有道的人勉力去教育别人。这样,饥饿的人得到食物,挨寒受冻的人得了衣服,混乱就能得到治理。
赏析当别人身处困境时,对待别人有仁爱之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温暖的社会,才不会混乱。
事例北韩魏齐时候,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地方有个大善人叫李士谦。李士谦家在赵郡是有名的大世族,非常富有。他自己生活很节俭,对别人却很慷慨,常常施舍钱财,救济穷苦百姓。李士谦乐善好施三十年,到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赵郡的人民听到这一噩耗,无不痛哭流涕。
3、原文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经说上》
白话思虑,是人们用已经具备的求知能力来探求道理,但探求不一定就得到。这正像斜视物件不一定看得清楚一样。
赏析思虑和探索是向事物本质的深入,虽然可能有探求不到的时候,但是探求本身是被肯定的,因为它最终会步步深入事物的本质。
事例牛顿因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人们高度的赞誉。他很谦虚地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若不是有许多科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前,牛顿也不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4、原文知也者,以其知物而能貌之。若见。《经说上》
白话知晓,是人们用主观认识能力和事物相接触,并把事物的形貌反映出来。这正像用眼睛明见的本能看见事物的形态一样。
赏析只有把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事物相接触,知晓才具有了实体。反映出认识与存在的唯物辩证关系。
事例我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我们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个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能够真正被我们所用。所以我们提倡要多做试验,锻练我们的动手能力。
5、原文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修身》
白话言谈话语不要追求多而应追求富于智慧,不要追求华丽而应追求明确无误。
赏析人的言行要重视内容多于形式。
事例话说多了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有许多坏处;比如平时和朋友聊天,你若是滔滔不绝的讲个没完,就会给人“没修养”的感觉;况且话说得多了,出口不够慎重,难免又在无意间得罪了别人。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就在提醒大家话多的害处。有些人为了要表现自己很有知识,动不动就说大话,自吹自擂,结果说破了嘴皮子也没人理会。相反的,有些人平常不太开口,可是一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条理分明,让人打心底佩服他的见地,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6、原文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修身》
白话追求空谈而忽视行为实践的人,虽然善于言辞,必定不能(使人)听信;做事卖力气但又喜好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必定不能(为人)所取。聪明的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话,做事出力却不夸耀功劳,因而名声传扬于天下。
赏析言行须一致,行更重于言。
事例这次美国在伊拉克的虐俘事件表明,美国以世界人权标兵自居,言必谈民主自由,但实际缺乏基本的道德和人权观念。这样的国家,怎么有脸面和资格去给中东推销民主改革的计划?
7、原文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修身》
白话所以(人在智慧上)缺乏机智和洞察力,又在自身的行动上懒惰,这就会背离正道而行,做事适得其反。
赏析强调了“行”的重要性,懒惰就会一事无成。
事例懒惰的寒号鸟在冬天来临前还在尽情玩乐,不去筑窝,结果等到天气变得寒冷时,只能在枝头哀号:“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筑窝。”可是到了明天太阳出来后,它觉得暖和了一点后,又继续玩乐,仍然没有筑窝。最后,终于在一个夜里,寒号鸟冻死在了树上。
8、原文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小取》
白话自己这样主张,就不要反对别人这样主张;自己不这样主张,就不要强求别人这样主张。
赏析这实际是说言行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事例一个国家,当然不愿意别国来侵犯主权,但他们是不是会有意去侵犯别国的主权呢?这是从大的方面说。又比如, 一个人,当然不愿意别人在他背后议论他,贬低他,但他是否从来不在背后议论别人呢?这也是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问题。用另一个说法,那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已的利与害推想到对别人同
墨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