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足迹
200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以《扛大梁的人》为题,报道了临床药理学专家、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上海市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刘皋林教授发表药学论文16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专著多部,荣获“跨世纪杰出新秀奖”和卫生部“吴阶平医学药学研究奖”的人物通讯以后,曾在医药卫生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为了回报社会,三年以后,刘皋林教授又有了新的贡献:由他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10多位临床专家教授参编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为医院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有效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提出了战略性的建议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该院院长、教授刘国华迅速组织全院学习讨论,不但要求该院临床医生严格遵循认真执行。而且希望该院建立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
该书分别就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分线管理原则、预防性使用原则、联合治疗原则、经验性治疗原则、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防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8个方面的内容,链接了一个相对权威的参考依据。据了解,这部由医院自行编辑的专著,在国内正式出版发行,还很少见。
面对成就和贡献,三年前,刘皋林教授曾对读者做出过这样一个承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还在起步阶段,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是我的人生追求目标。”人到中年的他,敢把不停奋斗和自己的生命划上等号,真实地表达了我国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对待人生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追求,令人回味无穷和敬佩不已。冲着这句话,记者最近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刘皋林教授做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分别就进步与退步、利益与公益、学术与应用三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他说的每一句话和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给记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精于做人,践行一个“搏”字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之所以能经久流传,就在于它有其深刻的内涵。这其中揭示出一个道理,就是人的知识水平,不可能恒定地保留在原有的水平刻度线上,要么前进要么后退。对待进步与退步的看法,刘皋林教授不但理解深刻,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博士就要搏,博与搏,虽然只有半字之差,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生一世的追求!”
经过交流,记者得知,1954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刘皋林,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兄妹多,排行老五的他,是在极其拮据的生活条件下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1972年底当兵卫戍云南边防,1977年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数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分在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工作、1991年开始攻读研究生、1995年应邀赴美从事临床药理学研究。从一位农村的苦孩子到一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人生历程中,他究竟吃过了多少苦,做出过多少努力,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为战士的他曾在寒风中等待数小时,终于感动了图书馆的守门人,借到了他想看的书;第二军医大学求学的初始,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他曾经为此流过伤心的泪水……
一张己经泛黄的《上海长海医院院报》,在1994年11月30日,就对刘皋林做过这样的评价:1977年,年轻的刘皋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毕业后留校分配到长海医院工作。1991年起,他师从我国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南京中国药科大学安登魁教授,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氧化氮和过氧化亚硝酸离子在胆固醇血症和心脏缺血?筑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被评为中国药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他是1986年到临床药理研究室工作的,一直从事体内药物分析、新药临床试验及药物动力学等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的实验任务,十年来,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编写专著15万字,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一项,并承担了军队“八五”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一项,校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二项,多次参加学术会议。由于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多次获院校嘉奖,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他现在已经是卫生部上海临床药学培训中心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在军内外临床药理的研究中崭露头角……
这,都只能说明刘皋林的过去,读者最关心的是,是2004年至今,他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上海市科委重点资助课题二项。先后取得科研成果奖五项;荣获中医学药学研究奖”、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迄今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部。我们将刘皋林三个字,输进全球互联网百度,记者一查,整整11个页面,一共108条,涉及到60多家专业网站和新闻媒
闪光的足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