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教学设计
西安市航天中学 付小静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 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这一课介绍的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本课被编排在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的第一课。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材料分析综合能力,喜欢探究,能独自或合作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能在了解历史现象时产生比较有深度的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对俄国社会的影响,提高提炼关键信息、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字、图片史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比,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切身的体会,感悟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认识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重点: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理解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回顾所学内容,展示结构图: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产生;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确立;
第三单元即将学习的改革或革命——资本主义扩展。
(二)新课讲授
一、帆船与汽船的较量
学生活动:1、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60年,俄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1万多家。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俄国与其他各国经济发展对比
俄国
英国
德国
铁路俄里
1500
15000
10000
俄国
英国
法国
生铁万吨
26
385
78
(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2)材料二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2、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材料,创设情境,感悟历史:
材料一:农奴“像牲口那样带着镣铐出售”。出卖农奴的广告同出卖骡马、狗的广告一起刊登在官方的报纸上。10个卢布可以买到一名少女农奴,而一条良种狗却值几千卢布。
材料二:农奴制将农民视同牲畜,农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无情摧残。他们整天无偿地为封建地主劳动,甚至被作为物品抵押债务;他们机械、麻木地活着,一个个成为愚昧的文盲、愚钝的苦力。
材料三:到19世纪初,俄国农奴超过2000万,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作为当时俄国一名工厂主,因为封建农奴制而产生的烦恼:自由劳动力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