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日本枯山水庭院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日本园林总体特色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日本园林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第1页/共35页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枯山水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一般用白砂铺地象征大海、江湖,白砂上有时还会刻意地划出各种水纹;白砂中点缀山石寓意岛屿、高山等景观,山石的摆放组合非常讲究,甚至有的枯山水将石头纹理精密相接表现瀑布或自然界的各种流水。
第2页/共35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第3页/共35页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枯山水园林产生的原因
※宗教影响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初,源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
※民族思想
日本人对永恒的渴望,对静心的向往。因为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周期短,更新快。这样的生存环境会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短暂易逝的无常感。日本人把一切他们所认为美好的东西加以仪式化、程式化,使其固定下来,枯山水正是产生于这种民族思想的需要。
※现实状况
由于日本是海岛国家,白砂多石头多,堪称日本取用不尽的资源,再加上当时京都缺水,原先以水、山为主的池泉山园林逐渐因为经济、耗水等园林被人舍弃
第4页/共35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枯山水的发展历程
枯山水园林是日本在中世纪才产生的一种园林构造类型。镰仓时代(1185-1333年),在寺院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产生了禅宗及其影响之下的枯山水思想,但是枯山水的作品并未出现。
枯山水园林真正出现于南北朝时代(1333-1392年),寺院园林作为战乱时期世人的避难所而相对稳定,从而成为枯山水的试验场。这一时期的枯山水与真山水(指池泉部分)并存于一个园林中,真山水是主体,枯山水只是点缀。枯山水部用石组表达,主要用坐禅石表明与禅宗的关系。
枯山水园林在室町时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园林风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枯山水园林与池泉园林并存,枯山水风格形成,并出现独立枯山水园林。枯山水立石组群的岩岛式、主胁石成为定局。
枯山水在桃山时代(1573-1603年)和江户时代(1603-1867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许多小型的枯山水园林,并且在枯山水园林中渗入了一些茶庭等风格特性,此时,出现枯山水、茶庭、池泉山三者并立的局面。
此后,日本园林采用几种样式、几种手法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构园方式,使枯山水、茶庭、池泉山等综合起来,枯山水与池泉园任意地组合,成为一个综合体,特别是近现代的日本园林,大多数才用此种手法,而枯山水作为独立的构园手法则十分少了。
第5页/共35页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枯山水的特色
1、追求凝固的美和永恒
枯山水追求孤寂淡泊、脱尘离世的外在美,重视内在的永恒感、归属感、秩序感,,在枯山水中一切都是恒定的,一旦做好便不再变化,这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千变万化与勃勃生机刚好相反。
2、小而精致无比、少而意象无极
枯山水园林,无论是面积还是园林里的构成要素,都体现“小”的特点。日本人在园林的构造中,力求用很小的要素、很少的物体来表现意味深长的东西。在枯山水中,几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深刻的含义或者作用,枯山水就是追求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的大的意象。
3、富有禅意、意境深远
日本人具有很深的无常感和孤寂感,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更追求超脱世俗的禅的思想,而日本的禅宗也追求自然,因此,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第6页/共35页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枯山水代表作
*京都大德寺大仙院
*龙安寺庭院
* 银阁寺庭院
*东福寺的本坊庭院
*西芳寺庭院
*桂离宫庭院
第7页/共35页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三点 三十七分。
西芳寺
在南北朝时代(1339年),梦窗国师入山之后改为禅宗,并完成寺园改造。园林有枯山水部分和池泉部分,枯山水部在山腰,堆积了一组坐禅石、须弥山、龙渊水组石、龟石、鹤石、蓬
日本枯山水庭院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