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康万宾在《孙子兵法》英译版本探究, 《孙子兵法》起源、各种版本、海外传播概况及其英译版本概况。《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法的经典, 同时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和军事财富,从 18 世纪 70 年代传入欧美以来, 西方世界对于它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两个多个世纪, 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然而, 对它的研究仍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正是这种研究上的无限性, 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为它付出心血和努力。苏桂亮在《孙子兵法》英文译著版本考察, 回顾百年来《孙子兵法》英译出版的历史,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奠定基础。时间自 1905 年至 1963 年, 特点是形成了以贾尔斯本和格里菲思本两个受到普遍认可的译本。第二阶段, 充实完善阶段。时间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 期间出现了几十种编辑、修订贾本、格本和重译的新译本,使《孙子兵法》英译文本日臻完善。第三阶段, 融合拓展阶段。时间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迄今, 表现为《孙子兵法》的翻译、研究出现多元化倾向, 由文本、军事研究向社会生活领域扩展。文献目前, 学界对《孙子兵法》英译本译者研究的论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进行研究。谢道挺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翟林奈、闵福德两位译者的《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从底本选择、体例编排、文本解读及翻译策略对译文中的多样性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进行详细的分析, 展示了《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多样性, 并分析了其原因。黄海翔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人手, 基于对 Minford 译文文本的描述与解释, 研究了“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黄海翔指出:“《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 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目前对《孙子兵法》英译的译者研究还只局限于译者的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目的等方面, 学界应扩大研究范围,对译者进行深入研究。文献屠国元, 吴莎从语言顺应论对翟林奈和丹马翻译小组的两部《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并提出多采用文化诠释法来补充足够多的文化信息, 例如撰写大量的评论、注释和附录, 以消除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当以上三种处理模式仍然无法取得理想的顺应性译介效果时, 还可以考虑文化归化法和文化阻断法这两种模式。在《孙子兵法》的英译过程中,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历时性特征, 而不同译本的辞格处理模式也顺应了当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在典籍英译活动中,译者应当去探索如何让译文尽量保留源文的风貌, 并予以相当程度的文化补偿,来凸显出源文的文学特性。谢艺璇通过对《孙子兵法· 计篇》 3 个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指出其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的表层翻译、欠额翻译等误译现象,并提出: “译者必须比较不同的注释本以求原著语言的本义, 同时立足于语用翻译理论。以期通过多种译法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正确理解译文”。黄海翔基于社会学视角,对格里菲斯和闵福德的《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分别以“军事战略”和“生活文化”为中心予以阐释。他认为, 格译本乃是格氏及以利德尔· 哈特为代表的西方战略家集团敏锐地感到西方传统军事思想已无法适应当时国
《孙子兵法》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