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唐朝 神驰边塞
——读唐边塞诗散记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至唐成一代之文学,名家辈出,各体兼备,李杜王白,各有千秋,田园边塞,两相峥嵘。品王孟之诗,恬适疏淡,恰如闲游画中,气爽神清;吟高岑之歌,悲壮沉雄,浑似梦回唐朝,神驰边塞。
我国的边塞诗滥觞于《诗经》,其中的《采薇》、《六月》、《江汉》、《采芑》、《常武》、《小戎》、《无衣》等篇是我国最早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诗经》的时代到隋代,现存边塞诗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边塞诗即有两千余首
一“只将诗思入凉州”
“汉唐虽也有边患,但究竟魄力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毫未想到”(鲁迅《看镜有感》)正是由于这种由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所赋予的魄力和自信,便引起了众多诗人对边塞生活的好奇,鼓舞他们从军、出使或漫游边塞,从而得以亲眼目睹塞外风光,亲身体验战争生活,开阔了视野,锤炼了诗风。同时由于出塞从军征战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一件大事,许多并未到过边塞的诗人也都从不同角度咏叹这一题材。
更直接的原因是从军出赛成为知识分子进身的一个重要途径。胡震亨《唐寅揆鉴》中有:“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因唐代重边功,边将功名著者,先如李靖、侯君集,后如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皆得封侯拜相。
而且,自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后,政事日非,一部分仕途失意文人便从军出塞依附边将以求取功名。正是“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径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看惯了中原莺歌燕舞、花红柳绿的诗人们一到塞外,便觉——
二、“轮台风物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向来为人称道,由中便可想见塞外风光之粗犷、雄浑。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岑参《北庭作》)“秋来唯有雁,夏尽簿闻蝉。”(岑参《首秋轮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无论用何种语言来描绘塞外气候之恶劣,都不过份!想象一下吧,连天戈壁、朔风呼啸、飞雪如席,“无花只有寒”,那是一番什么景象呀!
而吐鲁番(时称西州)的火焰山又是另一番景致:“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岑参《经火山》)“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如此苦寒之地,又兼胡汉杂居,“番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岑参《轮台即事》),与中原大不相同,“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悬弓刀。唯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朱庆余《自萧关望临洮》)民间尚武之风可见一斑,无怪乎,岑参不无自豪的说:“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
岑参还对胡人歌舞表示了高度的赞叹,他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从各个方面表现了舞女装饰的鲜艳,舞姿的美妙和音乐的动人,最后赞叹道:“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
唐朝为反击异族入侵,保卫边境安全,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当然,也包括统治者开疆拓土,扬威异域的穷兵黩武之心,先后与突厥、吐蕃、回鹘交战不息,便有 ——
三
梦回唐朝神驰边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