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乱》有感
花了三五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现在一本正经的像是初中生写读后感那样的去写《长安乱》有感。 韩寒在序中的第一句话是首先我要说,这其实不是一部武侠小说,这只是一部普通小说,只是安排发生的时间比较早而已,刚开始在想作者写着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是武侠。普通小说。读了几十页发现真的不是武侠。写故事的手法之前没见过,也许是我本来看书就很少的原因。不是武侠,可书中满满的都是少林,武当,功夫,剑,武林盟主之类的字眼。 看完本书,凭着我的记忆来叙述故事吧。主人公我出生少林,名释然。生活在少林缺不想其他弟子那样严守寺规,但要听师傅的话。在我十多岁,师傅破了我心中多年的迷时是很搞笑的,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困惑我的山洞居然是一个大大的粪坑,这不禁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就像人生,有些看上去很神秘的东西,其实背后也许也是一坨屎。一次饥荒让我的身边多了一个叫喜乐的姑娘。在随后的故事里她陪着我一起闯荡江湖,不明白最后的最后喜乐怀孕了然后也死掉了,说实话有点突然。江湖的一场纷争少林与武当之争一把叫灵的剑,还有最后我手中的那把厉害无比的剑,这些构成了全文的线索,将整个故事串了起来。有些部分说的很夸张,而有些故事叙事的简直是太精彩了。有一段是讲瓜与兔之争的,在争论的过程活脱脱的映照着社会上的百态,小市民的样子,这是全文我自认为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只可惜文段太长,打字太累。书中充满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像活了现在的人。故事的结尾像一个结局,也不像一个结局。
要是从书中学到了什么,我只能说看到了作者的语言幽默,和对事件多角度分析的精彩让我感叹。江湖还是江湖。 第二篇:长安乱读后感《长安乱》读后感 韩寒写的,这本书应该出了挺长时间了吧,早就听人说过,今天算是一睹芳容了,读这本书感觉好像是做了一个梦,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因为梦里的人不是自己了,而是里面的释然,我们都是需要释然的,对什么都要释然,不能释然的也要学着释然。 文中的喜乐的死是那个样子的,需要释然,释然了之后便是佛家宣称的空了,我觉得里面的释然才是佛。 释然、喜乐、小扁、释空、无灵(杨正刚)、万永、老头儿,这几个人啊,各有各的特点,挺好的安排的。做梦的感觉看着书,想着书中发生的事情,总是感觉挺真实但是又觉得不真实,从文中发生的事情上来说,武林好像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但是武林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无灵,一个杀手,手中的剑叫灵,但只是有他的传说,老头儿,连名字都没有,只是一个老头儿,而他好像才是主宰了武林的人,可是又不像,喜乐,真的是喜乐,没有她这个故事会失去很多的颜色,小扁,我一直觉得它是扮演的一个小丑的角色,可是后来又不那么觉得了,释然这样的人,有了喜乐就必然会有小扁这样的马驴,这是必然,不是偶然。万永这个人不好说,说他好不是好,说他坏他又是为了别人,貌似就是这样吧,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释空,没那么多的故事,只是最后成了皇帝。呵呵,挺扯的,不过还是有很多的东西值得看看。
摘抄点句子,算是个总结吧。 壹 ““忍”字是种技巧,刃悬于心,退一寸则不成忍,进一寸不成任。我们静静思索忍的度。其实忍字不难,不就是憋着吗,关键是“度”难以掌握。倘若出手太早,我等便和武当没有区别,这是少林的大忌;倘若出手太晚,我等已然被打死,自然很愚蠢。” “时,空,皆无法改变,而时空却可以改变。” “江湖虽然是少数人的,但是江湖要多数人都看见。” “毒别人的,终将毒到自己。” “不统一是外乱,统一是内乱。” “凡事终有量,万物不消失。” “所谓救人帮人,全是自己还能保全时候的一种消遣。” “典型不是一万个人里面一个代表,而是一万个人里面只有那么一个人。” “我觉得意志只是一种愿望,愿望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规矩其实是温饱以后的消遣,温饱都不能了,还要规矩吗。” “人的本性其实就是一个贱字,为什么贱人听着比笨人、傻人、蠢人都顺耳。因为人就是贱。” 贰 “江湖中群龙无首的时候看似很乱,但是群龙有首的时候其实更乱。我记忆中的那场比武很乱。大家靠人口传播,此事已经成为全国轰动的事件,圈内圈外更觉得这是今年唯一具有观赏性的赛事,只是人多口杂,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误差。好不容易统一了时间以后,地点上出现了很多的传说,有说在府前广场的,有说在城外竹林的,有说在望江楼外的。而当时皇帝对张贴布告管理很严,所以传说只能如此继续。”
叁 “师父说过,凡事终有量,万物不消失。举个例子说一切的幸福都是部分的,部分人的幸福必然导致部分人的痛苦,所以,世上的幸福都是交换而已。” “一切在发生前叫未知,在发生后再想就叫恰好。”
《长安乱》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