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
第一页,共33页
一、常见危重综合症
(一)休克
(二)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 C)
(三)心脏骤停
(四)急性呼吸衰竭
(五)急性左心衰竭
(六)急性肾功能衰竭
(七)昏迷
(八)大出血
第二页,共33页
(一)休克
休克是一种因出血,严重创伤、感染、过敏、中毒或心泵衰竭等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
其共同表现为: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破坏及组织代谢紊乱与器官功能的衰竭。
第三页,共33页
(一)休克
【抢救指征】
1)烦燥不安,皮肤苍白紫绀,肢端湿冷。
2)每小时尿量少于20ml。
3)动脉收缩压低于80mmHg,或虽未降至80mmHg以下,但脉压小于20mmHg。
【抢救成功标准】
四肢转温,紫绀消失,停用升压药物后每小时尿量超过20ml,动脉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脉压大于30mmHg。
第四页,共33页
附:小儿休克
【抢救指征】
1)休克早期,烦燥不安,口渴,颜面及四肢末稍苍白,紫绀,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呼吸浅表,血压可正常或略低,个别可偏高,但脉压小于20mmHg。
2)休克晚期:表情淡漠、神情恍偬,皮肤粘膜紫绀加重,脉细数或触不清,呼吸深慢,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少、无尿、严重酸中毒。
【抢救成功标准】
1)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停药12-24小时血压稳定,术稍循环改善。
2)缺氧征减轻,意识逐渐恢复。
3)尿量逐渐增加。
第五页,共33页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 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全身性微循环障碍。由于微血管内形成弥漫性血栓,血液呈高凝状态,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导致肺、肾.脑等脏器栓塞,及自发性出血、休克、溶血等临床严重状态。
第六页,共33页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 C)
【抢救指征】
1)凡可能引起DIC的疾病(如严重感染、休克、产科意
外,广泛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等)出现低氧血
症,急性肾功能不全等脏器功能衰竭及广泛出血、溶血、
休克等严重状态时,应考虑DIC,并进行抢救。
2)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少于1 00×l0 9/L并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低于1500g/L( 150mg/dl),上述三项中有两项异常。
3)三P试验阳性或其它反映FDP(纤维蛋白元降解产物)
增多的试验阳性。
第七页,共33页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 C)
【抢救成功标准】
1)全身微循环改善,休克纠正,低氧血症消除,肾功能改善。
2)血小板计数在1 00×l0 9/L以上。
3)其它检验项目恢复正常或达到病前水平。
第八页,共33页
(三)心脏骤停
【抢救指征】
1)突然发生阿一期综合症。
2)有心电监测者,心电图出现心室颤动、停搏、心电活动与机械分离。
【抢救成功标准】
1)恢复有效心搏与有效循环。
2)恢复自主呼吸。
3)神志恢复至病前水平。
第九页,共33页
(四)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是由于通气及/或换气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低氧血症及/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导致一系列功能和代谢严重紊乱的综合征。
【抢救指征】
1)呼吸困难,发绀,肺性脑病。
2)血气分析:虽是高吸入氧浓度(Eio2)( 60mmHg)( 50mmHg)。
3)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期征象:过度通气,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低碳酸血症及呼吸性硷中毒,经吸氧后呼吸困难不缓解。
第十页,共33页
急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