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 菌 性 痢 疾
哈医大二院感染病科 高杰
2020/11/3
*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感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改变。
2020/11/3
*
2020/11/3
*
【病原学 】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福氏、鲍氏及宋内痢疾杆菌,以及42个血清型(含亚型)。
国外自六十年代后期逐渐以D群占优势,我国目前仍以B群为主(~%),D群次之,近年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2020/11/3
*
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D群>B群>A群。
日光照射30’ 、加热至60℃10’或100℃1分钟杀灭。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2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在粪便中存活时间的长短同气温、粪便中杂菌等有关。
2020/11/3
*
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脂多糖)。
A群及个别D群可产生外毒素,该外毒素是神经毒素、细胞毒素与肠毒素作用,均参与致病作用。
痢疾杆菌对抗药物是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是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和R质粒(亦称R因子)在同属种间、异属种间不断相互传递有关。
2020/11/3
*
R质粒使细菌产生特异酶 抗菌药物失效 。
当微量诱导物(少量抗菌药物)存在时即可产生大量特异酶,增加细菌耐药性,为此,临床应用抗生素必须足量,切忌少量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2020/11/3
*
【流行病学 】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2020/11/3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有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
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2020/11/3
*
细菌性痢疾哈医大二院感染病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