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甲午战争及其反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课题: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1894 年和今年一样,都是甲午年, 1894 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因此被称为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如今,两个甲子都过去了, 历史进入了 21 世纪, 中日两国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 虽然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非常密切,但政治外交关系一直波澜起伏。在亚太局势风云变换的今天,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中日两国的交战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中汲取教训,鉴往知今,总结失败原因,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今天, 让我们重温甲午之战,了解那一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落得惨败的结局?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从这场战争中得到哪些启示? 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 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 应非偶然。那么, 1894 年以前中日两国社会历史是怎样的局面呢? 甲午之战的背景一、中日两国不同的强国之路 19 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落后挨打的遭遇让两国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必须图强自新。日本从 1868 年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 这是一场近代化政治改革, 通过推行“殖产兴业”, 学习欧美技术, 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鼓吹脱亚入欧并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日本自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迅速西化, 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也走向近代化。中国的统治者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洋人的船坚炮利,于是,兴起于 19 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先靠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在经费材料等遭遇困境时又以求富为目的允许民间资本经营近代工业和运输业, 这些近代化创举在当时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朝廷虽然有了强大的军舰, 却没有能够拥有抵御外敌的强大海防, 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堪一击。腐败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反而自大而狂妄。其实, 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前, 国际上就已经有了一番关于胜负的争论, 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 中日之战, 日本必胜, 中国必败。很多人不信, 俾斯麦说, 这些年日本和中国都派了不少使团来德国。日本的使团一来就奔我们的政治、制度、治国的理念和思想, 回去就改造他们的国家。中国的使团来了就是买东西, 了解哪里造了新的火炮?哪里有了新的军舰?性能如何?价格怎样?他们以为把这些东西买回去了, 中国就强大了。他们不知道只有国家强大了, 才会有这些东西。可见中国的现代化仅浮于表面, 实质依然腐朽落后。二、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方公里的国土和当时只有三千多万的人口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此时, 一个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开始逐渐被日本统治者所认可, 并定为国策。“大陆政策”分为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野心之大令人惊讶。从大陆政策的步骤可以看到, 日本早已把中国当成他崛起道路上的敌人, 最终要以消灭中国为目的完成称霸野心。日本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中国为敌对目标扩军备战为了给海军增添军舰“吉野号”,( 实际上吉野号是中国在英国定制的巨轮,因耗费巨大被清政府放弃)明治天皇决定节省皇室开支, 日食一餐, 日本内阁在此压力下也加大了军费开支, 致使日本在短短几年,海军军舰就从无到有从弱变强。而中国, 1888 年北洋水师建成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 但之后却一直因为经费紧张而未添一炮一船。海军军费去哪里了呢?大家去北京, 都要逛颐和园, 这个园子就是那个时期为慈禧太后修建的,据说前前后后花了一千万两白银。 2、不断制造争端挑衅中国 1874 年日本入侵台湾,之后与清政府签订退兵条约,由于清政府的步步退让,藩属国琉球最终被日本设为冲绳县;日本还企图在 1882 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和 1884 年的“甲申政变”中插手和侵略朝鲜,虽被清政府遏制了,但却使得日本达到了向朝鲜派兵的目的, 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祸根。 3、详备的谍报为战争做准备战前, 日本军部就派出大批特务间谍以经商为掩护从事各种间谍活动, 搜集情报涉及范围不仅包括军事政治, 更是经济文化地理交通无所不包。一个虎视眈眈的敌国外患在身旁,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 其实, 长期以来, 清政府眼中的外患只有西方列强, 对身旁这个东洋小国的崛起尚未放在眼中。日本的数次挑衅虽然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但他们始终认为, 自己的北洋水师即已建成, 完全足以控制局面。当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时, 日本政界欣喜若狂, 认为战争时机已经到来, 并迅速进入战争状态, 而清政府不仅没有防备, 反而因为慈禧的六十大寿而上下忙碌。三、东学党起义使中日两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矛盾激化 1894 年1

甲午战争及其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uandao168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