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教材对孙犁《荷花淀》的改动
孙犁的《荷花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已经作为经典篇目一直在人教版的教材之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位置。不过,主要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荷花淀》一直都不是以其本来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
比如在当时版本的《荷花淀》中,女人们遇到日本人船的追击,摇着小船往荷花淀里去时,原著中有这样一句:“假如敌人追上来,就跳到水里去死吧!”但在课本里被删去了。孙犁个人的理解,“可能是认为这两句话有些‘泄气’,‘不够英勇’”。
另一处,妇女们在划船时,有人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因为还很嫩小,便又丢进了水里。“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句话,也被删去。孙犁认为:可能是这样的描写“没有意义”,也许认为这样的句子莫名其妙,也许认为有些“小资产”。从孙犁的语气,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作者的感觉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气。
值得庆幸的是,那段滑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后,这些横遭删殳的句子,也都如遭受过打击的作者自己一般,得到了平反,在文章中恢复了自己的地位。不过现在课本中的文字,和孙犁原著仍然还是有一些出入,而这些出入,我认为大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将方言和习惯用语换成现在通用语,二是简练的语言变得累赘或者将丰富的语言变得单薄,三是不该调序的句子生硬调换,四是不该更改的标点任意更改。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的几个例子:
1、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2、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3、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4、这个人(区小队的队长)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第一句中的“湿润润”,原著是“潮润润”;第二句中的“到区上开会去了”,原著是“到区上开会去来”;第三句中的“聚在水生家里”,原著是“集在水生家来里来”。编者将这些方言更换过后,对一般读者来说也许是好懂一些,可是原著中特有的乡土滋味就丧失殆尽了。而且前文把这个“来”字换掉,而后文却又依然保留着,如第四句就是,前后如此不统一,我想编者大概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我们再看三个将简练的语言变得累赘的例子:
1、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2、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3、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
第一句原著中只有两个“没”字,省去了“有”;第二句原著是“考虑准备”,没有“和”字。单看这两个句子,似乎加上之后语言显得舒缓一些,明晰一些,可是结合全文简明质朴的语言风格来看,添加了这两个字,由洗练所带来的干净的韵味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第三句原著是“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少了一个“上”字,不仅在音韵上更为和谐悦耳,而且稻秧苇叶连成一片,也给人以视野无限开阔,心胸尽情舒展的感觉。而第四句,原著为“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语气坚毅态度果决,完全没有因为重复而造成的柔弱和舒缓。
下面两句则是将丰富的语言变得单薄的例子:
1、“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2、她
点评教材对孙犁《荷花淀》的改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