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背景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进入 90 年代以来, 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直到金融危机爆发, 东亚地区各国对这种变化和挑战还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 昔日的盟友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同时竞争”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美国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 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 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 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 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 科技进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 把世界日益联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网络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突出地变现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第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全球性的市场日渐形成。第三, 国际产业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 使生产的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 分工越来越细, 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第四,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重要变现,国际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投机商炒出来的。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 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 几十亿, 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一方面是传统, 另一方面, 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前,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 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独来独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 这表明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着以多极化为趋向的结构调整。世界金融体系的多极化发展增加了世界金融秩序的不稳定性, 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采用浮动汇率制, 企图靠市场解决问题。但是在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的变化常常被投机商利用。过程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 1997 年7月2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 20% 。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 7月 11 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 % 。同一天, 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 印尼盾 7月 2 日至 14 日贬值了 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 台湾的台币贬值, 股市下跌, 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 10月 17 日,台市贬值 元,达到 1 美元兑换 元台币, 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 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 165 . 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 美元。台湾股市再跌 7 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
东南亚金融危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