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纳谏:一个超级演员的完美表演? 核心提示:从《贞观政要》等典籍的生动记载里, 是不难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的: 太宗皇帝李世民, 确确实实已经做到了“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对国家作出贡献”,他确实是一位合格的“天命的代表”, 他已经无限地接近于“内圣外王”。可是, 从登基的那一刻开始, 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李世民, 就已不再具备“内圣外王”的资格, 所以, 为了绕开这些障碍, 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规避的手段。贞观十三年,魏征在进谏时说:“陛下这些年来一直滥用民力,而且还振振有词,说什么' 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这是什么歪理!”从早年的“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一路走到今天的“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孰真孰假?哪个是表演,哪个是真言? 贞观时期的 20 多年里,太宗确实接受了太多太多的进谏,然而接受是一回事, 执行又是另一回事, 大多数的进谏最后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贯彻。当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虚怀若谷的帝王风度, 当他对犯颜直谏的宽容被史官们载入实录之中后, 很快他就忘记了谏言的具体内容。对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进谏,而不是接受进谏的内容,所以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 头一个月他还在表彰劝谏自己不要沉迷于游猎的大臣,第二个月他就已经在野外纵马引弓了。文章原载《百家讲坛》红版 2009 年第九期作者:谌旭彬一武德九年( 626 年) 十月, 登基不过三个月的唐太宗李世民, 主持召开了一场由大部分要臣参加的御前政论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自古理政得失”,目的是希望找出一条适合本朝发展的路线方针。刚刚从关东地区巡视回来的魏征在会上信心满满地说:“正如饿极了的人很愿意吃东西, 大乱之后百姓也更愿意接受教化。只要上下同心, 按照圣哲的教导行事, 几个月就能见效。要是两三年才见效, 那就是失职! ”名儒封德彝对此却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夏、商、周三代之后,人心日渐浇薄, 故秦朝重用法律, 汉代推崇霸道。不是秦、汉的君主不想教化百姓,而是教化不了。封德彝们的结论是:“魏征一介书生, 不识时务,若相信他的邪说,必会祸乱国家。”这场著名的辩论, 最终是魏征获得了胜利。许多年以后, 唐太宗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我之所以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 全是魏征的功劳。”又过了许多年, 历史学家们在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时, 激动不已地呼喊出了这个名词:“贞观之治”! 历史学家们激动不已,历史却沉默不语。在这沉默不语的历史背后,有这样一连串数字: 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为 300 万上下,人口约 1400 万。(《中国人口史》) 光武帝去世时( 57年) ,全国户口为 万,人口 0 万。(《续汉书· 郡国志》)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 年), 户口数为 万, 人口数 3 万。(《晋书》) 贞观初年,户口不及 300 万。(《通典》) ……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另一连串璀璨的名词: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太康之治、贞观之治……漫长的 800 年里,这些几乎永恒不变的数字,简直平静得令人窒息。为了可以把这条残酷的脉络表述得更清晰一些, 下面这一连串数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人口数约为 4000 万。(《中帝元始二年(2年), 全国户口数 万, 人口数 595
D米老鼠——幼儿填图画-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