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
台北国家音乐厅传统建筑上海的一处仿古建筑浙江西施殿昆山奥灶馆唐风建筑四川安顺廊桥
中国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中国建筑更加塑造了整个东亚的建筑体系,朝鲜、越南、蒙古、西藏、琉球、日本等地区均受中国传统建筑深远而且不可磨灭的影响。
目录特点传统建筑语汇
台基柱础铺面栏杆屋身斗栱屋顶门与窗隔断天花与藻井装饰历史
史前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
城市宫殿建筑陵墓建筑技术宋、辽、西夏、金时期元代建筑明代建筑参考文献
引用来源参见特点编辑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1]: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墙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2]。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泰州明代住宅—王宅
王宅典型江南灰砖外墙
王宅墀头浮雕
王宅正脊传统建筑语汇编辑
台基编辑
台基出现的很早,从殷墟考古遗址的宫殿夯土高台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已有建筑台基概念,增加建筑物尊贵感。到六朝时,佛教传入,台基形式开始变化,须弥座成为富视觉装饰意味的台基。
柱础编辑
主条目:柱础
柱础位于柱与地面接触位置,功能在于防水,防止脚踢,方便木柱抽换等。造型多样。
铺面编辑
铺面是指在覆盖在主支承体表面的材料,它具有保护主支承体和表面装饰作用。铺面可分为室内铺面与室外铺面。
栏杆编辑
又称栏槛或钩栏。材料分木与石两种。
屋身编辑
屋身位于台基与屋顶之间,构造分为承重墙构造,梁柱构造与混和建造。
斗栱编辑
主条目:斗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江苏省苏州园林 - 留园
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屋顶
台北国家戏剧院斗栱
屋顶编辑
主条目: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
北京一个传统式建筑的中式窗户
中国系建筑的屋顶外型多样,体积庞大,也可以显示屋主的身份
中国传统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