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仅供个人参考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中最着名的通俗曲,作于 1810年,不过
此曲不仅贝多芬在世时不曾发表和出版,到他去世之后,还埋没了四十年之久。 后来在1888年,才纳入贝多芬全集版补遗中。
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是献给伊丽莎白 罗克尔的。伊丽莎白 罗克尔是德国的 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 奥古斯特 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 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 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 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 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 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 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
此曲以单纯的回旋曲式作成,结构是 A-B-A-C-A不论是具有淡淡哀愁感的 优雅回旋曲主题,流露甜蜜憧憬的第一副题,或是看破尘世般音响沉郁的和声式 第二副题,都相当悦耳动听。全曲似乎都隐藏着贝多芬的悲痛恋情及对爱情的憧 憬。
所谓的回旋曲式,是指一种由一个主要主题(又称做回旋主题)在曲中反复 出现多次,像在旋转那样,可是在它反复出现之间,又穿插两段或三段副题的曲 式。用这种由式作成的名曲,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贝多芬这首《致爱丽丝》和莫 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
此曲的回旋曲主题,几乎人人能唱,这个单音旋律是由半音的摇曳开始下滑, 紧接着是低音部上涌般的琶音,显示竖琴似的音响,给人深刻印象。之后,在关 系调C大调上稍作明亮的发展后,再度回归到 A小调主题上。
第一副题在F大调上平稳安详地唱出,从琶音开始,随后作出较大的发展, 掀起第一次高潮。经过短小的过门乐句后,立即回归回旋曲主题。第二副题则通 过低音域的同音反复,逐渐激起兴奋情绪。不久, A小调的上行琶音,就以半音
阶下降往下滑落,回旋曲主题再度回顾后,全曲便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
贝多芬钢琴曲《致爱丽丝》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