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孔门大乘阳明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麻天祥
孔门大乘阳明禅
当时禅者皆杂学。佛学入于儒士之间,至王阳明而集大成,以禅学诠释心学,故有孔门大乘之称。
王学三变,终于认识到圣人之道,自性俱足,不必外求。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雇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及夷处困,动心忍性……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始得其门。
王守仁思想渊源
一方面是宋儒借禅谈儒之 风流余泽
另一方面“本自禅学中来” 的陆学对朱学的不断冲击
三也是“正人心”的政治要求
四则是禅宗思想世俗化变异
王氏自述
他曾有过笃志佛学的历史:
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道若是,其简易
广大(王阳明《传习录》上)
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
臣亦窃尝学佛,最好尊信,自谓悟得蕴奥。(《王文成公全书》卷九《谏迎佛书》)
阳明一生讲学,只是尊信达摩、慧能,只是欲合三教为一,无他伎俩。(陈建《学蔀通辨》续编下)
令看《六祖坛经》,会其本来无物,不思善,不思恶,见本来面目,为直超上乘,以为合乎良知之至极。
(王绾《明道篇》卷一)
阳明禅
“天启”和“逃禅”龙场一悟虽“得之天启”,也是“从五经印证过来”。黄宗羲甚至说“禅则先生固尝逃之,后乃觉其非而去之矣。”
第二、最能代表这一超越、无对的至善之心的观念,便是王门的四句教。即所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心是王学的核心命题和基本范畴,是仿照禅门之超越观念而确立的绝对本体。至善是心之本体……而无一毫人欲之思者。
“于相离相”、“于念离念”
此所谓念,是无念之念,莫错会。不然,才一起念,已是欲也。
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何思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念本无念,故是天理。
所言皆是禅宗“于念离念”的意思。离相之说,则尤为精彩。
“于相离相”、“于念离念”
佛氏不著相,其实著相(原文有误,改正);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佛氏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著相。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第三王氏良知即禅家不假外求的昭明本性。
杨简初见陆象山,便以禅家的口吻问,“如何是本心?”陆氏也以禅门接人之机,借杨适刚才断卖扇子一案答:“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顿悟。
知是非之心就是本心!良知。
王门弟子,与“梁上君子”。知耻。
第四,依根器利钝而施教不同的教学原则
王门接人,据事言理,激发悟性,也似禅家风气。因材施教,也仿照禅家,以悟性深浅、大小为根据。
有王门下慧能、神秀之称的王畿、钱德洪曾论及阳明之学。二人所见不同,
钱氏守师门之说,
王氏补正师门究竟话头。
四无、四有。
8(1)孔门大乘阳明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