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有言
人亦有言
■张定浩
一部诗三百,“人亦有言”句式出现过五次,分别见于《荡》、《抑》、《桑柔》和《烝民》,巧的是,都集中在《大雅·荡之什》里。荡之什多作于周厉王时期,厉王好利,征役无休,举天下财力为己一撮人所用,又剿灭异见,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后来有“中原板荡”这个词,用来形容乱世,就和这些诗所涉历史有关。李白“大雅久不作”的说法,直至晚清都堪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至少表明大雅在过去一直还有人读的,虽然再也作不出来。其实,除了生僻字多一些,就文体脉络而言,大雅里的诗,每每反倒是更清楚易懂一些。朱子曰:“大雅非圣贤不能为,平易明白,正大光明。”严粲曰:“明白正大,直言其事,雅之体也。”这里面有最好的诗,它由撼动人心的洞见构成,并形之于准确简质的字词。
就像“人亦有言”的字面意思,几千年过去了,不用任何注疏帮忙,依旧能一看便知,只不过稍微要提醒的是,在先秦文献里,人的字义,并非今天习以为常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指认,而往往有其内在特殊的精神和政治设定。《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人与百姓相对应;《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人与民相对应。说文解字段注:“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所以说,做人,是很高的要求,在最初的古典社会中,唯有君子或在位者才能担当。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人亦有言”不能缩略为后世所谓的人言,就像“谚”的字义,也是到了宋代以后才渐渐混淆于民间俗语俗论,之前,它是经传所称,是前代故训。古希腊人有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我想,他所言及的,这种堪作万物尺度的人,应该相当接近于“人亦有言”里的人。
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人亦有言”这个句式,也可相当于现代文中的引文标识,只不过,古人引用重在意思,现代人引用时,大概更注意的,是被引作者的名号,所谓名人名言。打个比方,古人写文章是把引文和自己的文字夯实在一起,一砖一石地砌房子;今人写文章常常则是自己先搭一个框架结构,然后把引文当作瓷砖贴在外墙上。,说看他们的文章中唯一有价值的只是引文部分。其实,这已经算好的了,更有甚者,文章读完只听到一群铿锵有力的西洋人名,就像公款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重要的不是研讨内容,而是出席者的名单,且最好有外国学者。
关于引文,有一派思想家的意见,认为引用就是一种解放,将被囚禁埋没在原文结构中的精彩文句解放出来。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篇:“我觉得凯尔特人的信仰很合情理。他们相信,亲人死去之后,灵魂会被拘禁在一些下等物种的躯壳内;例如一头野兽,一株草木,或者一件无生物,将成为他们灵魂的归宿,我们确实以为他们已死,直到有一天——不少人碰不到这一天——我们赶巧经过某一棵树,而树里偏偏拘禁着他们的灵魂。于是灵魂颤动起来,呼唤我们,我们倘若听出他们的叫唤,禁术也就随之破解。他们的灵魂得以解脱,他们战胜了死亡,又回来同我们一起生活。”我们读书的乐趣之一,也是可以在湮没无彰的著作中忽然碰见一些亲切的灵魂,他们随即就战胜死亡,继续同我们一起生活。
然而,这样的乐趣,却也不必贪著,因为倘若我们自己不能够生活得认真且有生气,很可能有一天,我们这些自诩为解放者的人,又会
人亦有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