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宝箴到陈寅恪
从陈宝箴到陈寅恪——义宁陈氏百年传奇陈寅恪是当代文化史绕不过去的人物,其贯通中西的渊博学识,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以及气象万千的学术成就,可称一时无两。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义宁陈氏家族。陈寅恪这座高峰,原是拔起于群峰并峙之处。翻开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恐怕翻遍《辞海》也难再见。故而陈氏家族的百年浮沉,烛照出了中国近代文化人命运的一个缩影。陈宝箴:营一隅为天下倡江西义宁(今修水)陈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陈寅恪的祖父、清末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1831-1900)青年时期即足智多谋,同时又具有务实精神。洪秀全的太平军占领永宁县后。宝箴的父亲陈伟琳效法曾国藩组织乡勇创办了义宁团练。陈宝箴帮助父亲操办,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与陈宝箴有过交流,曾国藩对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人才惊喜交加,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曾国藩想留陈于幕府,但陈此时已不愿为幕僚之客,他急欲亲临战场与太平军一较高下。不久陈宝箴加入江西席宝田部队。湘军攻入天京后,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在洪仁玕等人的协助下逃出天京,并一路逃到江西。陈宝箴以他战略家的敏锐眼光,预估他们必定路过瑞金,立即向席宝田献一奇策:在广昌、石城间设伏,必能有所收获,因为幼主出逃“奔逸数千里,日夜疾行,辎重妇女相随,见无追军,惫甚,行必缓。我亟趋间道,要击广昌、石城间,寇可灭也。”席依其计,果然俘获了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及洪仁玕、黄文瑛、洪仁政等重要人物。陈宝箴由此名动公卿,声布朝野。陈宝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诏命为湖南巡抚,陈宝箴终于等来了独当一面、施展抱负的机会。陈宝箴打算在湖南“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使国家有所凭恃。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9-1937)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抱负,年富力强的他放弃了吏部主事之职,随侍父亲到湖南上任。陈氏父子联手,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湖南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有人因此评论“丁酉戊戌间,湘省政绩灿然,冠于各省”。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陈宝箴因保荐“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和刘光弟而被革职,“永不叙用”。陈三立也被加上“招引奸邪”的罪名,与父亲一起被清廷革职。陈三立描写过当时的情形:“凡累年所腐心焦思,废眠忘餐,艰苦曲折经营缔造者,荡然俱尽”。“往往深灯孤影,父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两年后,尽管《清史稿》没有记载,陈三立为父亲写的传记中也没有明显暗示,但据最新的史料表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宝箴在西山家中被慈禧秘密赐死,怀着巨大难言家国隐痛的陈三立从此以诗歌自娱,开始了诗人生涯。陈三立:来作神州袖手人维新运动中陈三立曾起到重要作用,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维新四公子”,名动一时。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1886年进士,散馆编修、吏部主事。曾与黄遵宪创办湖南时务学堂,深受张之洞器重。陈三立为近代诗文名家,“同光体”诗歌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很多人可能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读到“董斜川”对当时文坛中顶尖诗人的归纳:“陵谷山原”,其中最受推崇的“原”(陈散原)即陈三立。戊戌变法后,陈三立不问世事,自谓“神
从陈宝箴到陈寅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