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
一、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60年代的基础性研究与初步建设阶段、70年代的深入发展阶段、80年代的实际应用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改进、完善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指挥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不断对系统进行更新、改进与完善。特别是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随着军事理论和建军方针的调整,俄军在重点改善反弹道导弹系统和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发展“非战略导弹防御综合系统”等新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
俄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可分为战略级和战役/战术级两个层次。战略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由战略预警探测系统、指挥控制中心和战略通信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最高指挥当局对战略核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控制。战术级指挥自动化系统相对落后,80年代未开始装备师和师以下单位,其中包括C-300PMU地空导弹系统C-300V反战术导弹系统、火箭炮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各种电子战系统和战术通信系统。90年代以来,俄军开始在集团军和方面军司令部建立战役级指挥自动化系统。
二、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特点
1、集中领导,统一建设。俄军在指挥自动化的建设上始终坚持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打破军兵种和部门界限,对全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实施集中领导,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建设,并以国家行政力量进行干预,从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保证。俄军总参谋部成立了俄联邦武装力量信息与自动化管理局,负责全军的指挥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保障工作。为保障联合作战,俄军还组建了综合性研究所。在分工上,军方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提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战术需求,地方军工部门的综合性研究所负责进行系统的设计。指挥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工作综合了各兵种部队、后勤保障部队、战术导弹部队、战术空军部队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从而在体制上避免了各自为战的“烟囱式”局面。
2、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俄军一贯重视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军民兼容能力,并将军事信息网络建设纳入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其军用和民用系统兼容性好,平战转换能力强。俄所有采用先进技术的民用信息和通信系统,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与军用系统的兼容问题。如俄国家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军民共用系统,其大部分通信网络和设备可直接用于保障军事目的。在通信系统建设方面,军用固定通信设施的建设也充分利用了民用通信系统,而军队则重点发展支线传输设施和关键的交换设备、终端设备。军民共用通信系统具有相当高的冗余度,平时军民分立,相对独立使用战时则重点保障军事行动。
3、立足国产,讲求实效。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坚持国产化原则,各种电子元器件、各类集成电路、各种通信和交换设备以及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完全立足于国内。同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相比,俄军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各种设备的数字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但俄军积极引进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提高系统与设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指挥自动化方法论的研究,注重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科学论证工作,并提出系统建设的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弥补技术与设备上的不足,增强系统的机动能力、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全天候作战能力和相互替代能力,形成了与西方国家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相抗衡的局面。
4、强调生存,注
俄军指挥自动化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