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培养及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
1.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菌体细长,大小为 (-1) 微米 *(-5) 微米,弯曲成螺旋形, S
形,末端成弯曲状,胃黏膜病理切片标本可见螺旋形细菌。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
一端可伸出 2,6 条带鞘的鞭毛。
2. 培养特性
微需氧,最适气体环境为 5%~7%O2,5%~10%CO2,最适温度为 36 度~37 度, 25
度和 42 度时均不生长。在加入 5%~7%兔或羊血的牛心脑浸液布氏琼脂,哥伦比亚
血琼脂,改良 Skirrow 平板或在 Karmali 弯曲菌血琼脂平板上分离的阳性率较高,
但生长缓慢,应每 2 日观察一次。菌落细小,针尖状,半透明,不溶血。
3. 感染与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 /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 ?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
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
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
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
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
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
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4. 生化反应
氧化酶试验阳性,不分解任何糖类,尿素试验强阳性,触酶试验阳性, H2S,
马尿酸钠
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阴性, 25oC和 42oC时均不生长,对奈啶酸耐药。
5. 本菌鉴定特征
涂片 ( 或胃黏膜活检标本 ) 查见螺旋形或 S 形细菌 : 微需氧,生长缓慢, 25oC和
42oC时均不生长 ; 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尿素试验强阳性。
6. 临床意义
有门螺杆菌寄生于人的胃黏膜上,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大多数感染者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窦
幽门螺杆菌培养及鉴定标准操作规程-3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