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根号三的经典散文
孤独的根号三的经典散文
自从08年后,我一直觉得自己好孤独。或许由于自己身份是农村教师,收入与社会上一些同龄人差距拉大的缘故,感觉跟别人主动交往的过程中,甚或连以前经常上厕所也要结伴而行的“发小〞,如今同你说话时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似乎你和他们谈话需要设防了,几乎没有可以倾吐心声的知心人了。之前,经常联系的同龄亲朋好友,现在 也少了,少的可怜,尽管你主动跟他们联系,之后便是长久的沉默,长久的陌生,陌生的不曾掀开慵懒的眼帘,这种情形下,下次你连给他们打 的勇气都没了。即便见面,也好似都在彼此为难的演戏,很不自在,少年时代的那种毫无顾忌的平等亲近感荡然无存了。
低处不胜寒啊!
我想我的这种感觉,大家或许也有体验吧。可能有人说,这很正常,很合理,这就是现实,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开展变化,何况曾经的友情。我无语。
以前,你们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嘛,都是分文不挣的学友;现在不一样了,人家从头到脚是名牌,出门回家车接车送,月月收入过万,一个煤炭营销班的工人,挣工资兼经营车,而你呢,工资不及人家三分之一,还要还房贷,这与你“本科学历,人家初中都未上完〞又有何联系呢?
你还是想想你如何“分面汤喝〞吧。这可不是我说的,是人家街道摆地摊的商贩说的,我可没有贬低你们“臭老九〞哦。
这就是我沉默的理由。
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文学家,可也算是一个热衷“文学艺术〞事业的人吧,不管你认可不认可,这就是“臭老九〞的'倔强。
“科学家大都比拟有性格,希望科学不断推进,而文学家更保守,希望这个世界不要太科学。〞九年前,作家王安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一场作家与科学家的对话;九年后,上图讲座中心再度邀请王安忆和裴钢,接续九年前的话题,纵论“科学与人文再交融〞。
在阐述文学与科学两者关系时,王安忆认为,做文学、搞艺术的人大多是悲观主义者,对现实生活常常感到茫然或失望,觉得“生活不应该这样发生〞,所以试图在纸上创造一个“让我左右、为我所用、为我建设〞的虚拟世界,因此,文学初衷源于对生活的不满,并用来解决内心的悲观情绪,但她也指出“文学不能解决终极问题〞。裴钢那么表示,和文学创作初衷相类似,科学研究也源于“对现实不满意〞,“文学家不满意,他的行动是写出来,而我们更希望动手去改变。所谓创新,就是对现有的东西不满意,并动手去改变〞。
在复旦大学教写作实践课的王安忆说:“教学生的时候,我的要求非常低。我和他们说,不要求你们做作家。当然,系主任还是很希望我们出作家,但是我说,作家不是靠培养的,我不相信作家能‘教’。我只是让他们能学会、领会写作的乐趣。在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文学会使人比拟愉快。〞
不过有一个现实,让王安忆感到特别惊讶,“我和一些管理层、筹划层的高级白领聊天,我问他们,业余生活怎么度过。很奇怪,他们业余生活就是看碟片和洗脚。很可惜,非常可惜,你具备那么好的教育,你很有钱了,完全可以过更享受、更快乐的精神生活。当然,我也觉得,文学在现在的社会是很奢侈的事〞。王安忆预测,“这个时代,文学要受冷落,而且受冷落的时间不会短。〞。
大多是悲观主义者;文学要受冷落,而且受冷落的时间不会短,王安忆这两个观点我认同。至于文学会使人比拟愉快,我
孤独的根号三的经典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