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法指导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严龙梅在必修三学习时,学会用一句话统领全局,把握整个专题脉络。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概况: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 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受统治阶级冷落———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三、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四、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五、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内涵和当代社会应取的态度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后,后代又对儒学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儒学的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仁”(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礼”(要求人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是建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秩序)。就其内容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治,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态度: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 又要剔除其中封建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专制等思想。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 、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4 、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 5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6 、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②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③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三、“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四、 16 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其它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 ②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③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制度”。③ 1915 年到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4、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 19 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②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 1915--1919 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5、近代前期( 1840 — 1919 )中国
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法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