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振县乡人大代表的精气神
县乡人大代表是县乡两级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没有积极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就是失职,就是腐败。但是如何提振县乡人大代表的精气神,笔者认为要做到“”三个抓好”。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不断“充电补钙”。这是句老掉牙的话,也确实是句大实话。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其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不必说向书本学,书本中有代表精神上需要的“钙片”,也有代表履职中需要的营养;也不必说向群众学,群众的身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单说外出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切磋,既能提振精气神,也能提高履职能力。同时,必须承认的是,问题依然存在。代表自学谁来考核,咋样考核?至于说到集体学习培训,这是需要花钱的,这笔钱从哪里来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应该从财政上来。根节在于,多数地方的县乡财政到底能拿出多少钱?我们不能不思考。
二是抓好代表工作,不断刷新代表的成就感。发挥代表作用,推进地方工作是县乡人大代表的基本职责。只有当代表说出的话落地有声,真正管用了,代表才会有存在感,成就感。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工作中有成就感,精气神就会高涨;代表在履职中没有成就感,积极性从何而来呢?现在的问题是,代表提出的建议,监督对象虽然能够按时给出答复,但文来文往,走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代表的发言,监督对象表面上毕恭毕敬的听着,但事后往往会束之高阁,没了下文;代表视察,往往浩浩荡荡,阵势很大,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少,锦上添花的时候却很多,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代表履职时的精气神。
三是抓好后勤保障,粮草跟上当然很重要。代表是人不是神,没有生活在真空里。该发的误工补贴不发,代表嘴上虽然不说,并不表示他们心里没想。公务员吃着财政工资,领着车补,下乡还有补助,隔三差五还会“哭穷”。代表们呢?和这些待遇沾不上边不说,甚至在履职活动中自己还要掏腰包承担车费,饭钱等,心里不可能没有想法。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地方,给无固定收入代表发放误工补贴的法律规定并没有落到实处,甚至经济条件好些的代表参加闭会期间的一些活动时,有时不得不“出些血”,或是给代表活动提供些土特产,或是给参与活动的代表管顿饭等,这些对代表履职时的精气神有没有影响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
浅谈如何提振县乡人大代表的精气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