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九章 谁见幽人独往来.doc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九章谁见幽人独往来
----人文学者的才情志意与生命境界
一千多年前,中国西晋时代的文学家陆机写了一篇文章《文赋》。在这篇文论中,他认为作家之创作和研究,应有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心胸志向,他们不仅以“收百代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使命,而且还有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才思神韵。在陆机看来,这才思神韵,既是文章风格之境,也是作家心灵之境,是文史学者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后来,南朝另一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进一步说,文史学家和诗人,他们的生命存在方式,他们的才情志意与心灵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有所不同,他们须得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飘逸神思,有“澡雪之精神”,可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在刘勰期待的理想境界中,这样的诗人作家,这样的文史哲学者,其才其志之高远,可“与风云而并驱”,其情其意之丰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时,他也说,有这样才情志意的诗人作家和文史学者,往往因追寻那高远清明之境而知音难遇,托身无所,他曾深深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
确实,古往今来,那些以人类的心灵世界为关注对象的作家和诗人,那些以追寻精神理想、情感家园为生命归属的人文学者,他们的个性气质,他们的才情志意,他们的生命方式,往往会有一些独特之处,有一些不同于大众的地方。他们可能对世间一切生命万物都有深切的关爱之情,赏析之意,他们或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心,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辛弃疾语),他们也或者如同释迦、基督那样,一生怀着“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语),探寻生命超然之径,灵魂得救之途;他们可能独立特行而不合于时尚正统,个性张扬甚至惊世骇俗;他们可能立身尘世而心通九天,脚踏大地而游心太玄,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们也可能因其超凡绝伦之才情志意与不朽作品,而尽享
“白衣卿相”、“桂冠诗人”之荣耀,恰如“但饮井水处,便咏柳永词”之盛景。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一生孤寂清寒,无人知其心志,无人明其追寻,似幽人独处无人见,如孤鸿寂寞无人省,正所谓“厉声思清远,来去何依依”(陶渊明《饮洒诗》),惟其如此,一生超然飘逸的苏轼,也曾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苏轼《卜算子》)这样幽眇慨然的感伤诗句。
当然,这样的诗人作家,这样的学者思想者,他们在心灵世界中感受到的生命快乐,他们在精神理想追寻过程中获得的心灵快乐,也可能是普通的人们不曾感受过,但却又是人类最值得去追寻去体会的。在本章中,我们将就人文学者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志意,就作家诗人与哲学家史学家的生命方式与生命境界,作些探究说明。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千百年来,那些伟大的诗人作家,那些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生命境遇本身,就构成了一幅特殊的人类精神生活图景。或者我们也可以说,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类生命的高贵与伟大,往往就是通过这一代代殉身无悔的精神追寻者的生命本身而体现出来的。
一、“思接千载”而“心游万仞”
应该说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人文学者的个性气质与生命境界”,其实是我们对人文学者之才情志意、生命方式、人格魅力、生命境界之理想状态的一种理论探讨与价值追问,是对人文学者治学风格、创作动力之理想境界的一种期待与向往。因此,并不是说任何一个从事人文学术创作与研究的人,都具有这种理想主义的人文气质和生命境界。我们所关注的,是一个人文学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作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可能有,或者说应该有,怎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与才情志意,他对于他自己的学术事业,对于他自己的创作与研究,对于他自己生命与学术的关系问题,应该做出怎样的意义思考与理想追求,他应该如何将他的学问与他的人生,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或途径,内在地结合在一起。
许多时候,人们都以为那些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留下不朽作品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们,都是一些圣人般的伟大人物,是一些不同于普通大众的圣人。其实,就世俗生活或社会地位来说,他们也多是一些普通的人,一些寻常的人,更多的时候,他们往往可能还一生沉沦社会底层,生活贫寒清苦,所谓
“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陆游《读唐人愁诗戏作》),所谓“诗必穷而后工”(欧阳修语),“文章憎命达”(杜甫语)。诗人作家之伟大,人文思想者之高尚,本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与心灵的境界,与人的外在的社会地位与权势并没有什么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一个文史哲工作者,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具有怎样的一种心灵结构与精神理想,他具有什么样的一种个性气质与才情志意,对他的学问与事业而言,实在具有某种根本性的意义。如果对他的工作性质与意义的理解,只限于职业的谋生的层面,那他就未必具有一个人文学者的个性气质与生命境界,他从事文史哲之教学、

第九章 谁见幽人独往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2-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