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解一(南怀瑾):
如何炼得健康长寿,可参考道家纯阳真人所作的百字铭,这是释、道、儒三教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 百字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养气也是十念法门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功夫。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著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功夫都告诉我们了。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多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功夫。不要做什么功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这里讲丹,并非肚子里真有个东西,古代道家形容,丹就是像月亮一样,圆圈中间一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的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这二十句话,一句五个字,共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铭。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入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功夫,都是见地。 比如开始大家都想得定,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第一句话做不到:“养气忘言守”,养气功夫做到一点都没有妄念,谁做到了?念头多得很,守也守不住。“降心为不为”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下面的话更谈不上了。静中打打坐还有一点影子,下了坐什么都没有,根本不能知宗祖。动静知宗祖很重要,心中一天到晚都在静中,没有事,谁做到了?灵明觉性经常在,气自然回,并不是叫我们做功夫。丹“自”结,那是自然的,是我们生命中本来就有的。 大家不要用宗教的界限观念来看这首百字铭,如想健康长寿,照他的话去做,绝对够了。
解二(张三丰):
养气忘言守
丰祖注: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孔德解:内丹养生最基础的命功功夫就是养气。养气就是先制止生命物质精华的不流失,并使之蓄养起来。养气的方法就在于“忘言守一”。忘言,就是闭口不说话。这里关键在一“忘”字,即无思可念,故无话可说。如果不能清心寡欲,脑子里杂念丛生,就是紧闭口不说话,那话也在脑子里团团打转。“忘”之诀,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杂念,自然无话可说。故欲闭口言,先须除心言。守一,就是守混沌。此混沌是无人、无我、无天地万物之境界,因无所分别,故名为“一”。“一”是用数字表示,若用图像表示,“一”就是个空虚之圆圈。动言即耗气,动心即劳神。故,能忘言则气不散,能守一则神不出。神凝气聚,养生之益得矣。忘言守一的法子是:口唇闭合,舌顶上腭;洗心涤虑,神定气活。
降心为不为
丰祖注: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物,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孔德解:平常人的心是动荡不已的,一刻也不得安静。而修行人要想让心静下来,去守那混沌之一,在练功中要采取的方法,关键在于制伏两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是心灵的门户,眼去看外物,外物就通过对眼的感染把信息传到心里,心就要产生反应,就不得安静。制伏两眼就像放下窗帘一样把眼皮合上,不再观看外边事物。但闭眼之法是练功中一时的所用之法,根本上还得安心。安心的问题,说到底要放下心来。放心的根本问题又在于把一切事想穿想透,想到世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幻不定的,不必执著;一切执著都是自寻烦恼,于我无益。这样一想开,心就能放下了。心一放下
吕洞宾《百字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