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夜谈伤寒论五——温病 .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夜谈伤寒论五——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温,暑,湿)
这里是“温病”定义。 1)《金匮》中定义中暍(中暑)(热射病):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太阳中热,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可见中暑,温病的定义不同。温病渴不恶寒,中暑渴,汗出恶寒。 2)阳明篇中对阳明病的定义中有;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这三条要互相对比着来看。是辨别温病,中暑,阳明证的入门法则。 现代大多数近代医学家都认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说的就是,阳明外证。也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阳明病。(胡希恕老师为代表的。都这么认为) 曹颖甫认为 专门有太阳温病。因此他认为“葛根汤”就是治疗太阳温病的专方。论如下:“世之论者动称温病无主方,而伤寒论一书几疑为专治伤寒而设,不知越人言伤寒有五,温病即在其中。今姜生佐景能于大论中发明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真能发前人之未发。盖葛根汤与伤寒不同,原以津液不足之故,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而君葛根。中风证而津液不足者,即用桂枝汤方而加葛根。太阳标热内陷而下利者,即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生津为主。盖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则易从寒化,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血分多于水分,则易从热化,故冬不藏精,春必温病。从寒化者,伤寒不愈,浸成痰饮,虽天时转,犹宜小青龙汤;从热化者,中风误治即成热病,为其津液少也。即此意以求之,则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不益可信乎?” 并且附有医案。 今天大多数伤寒专家大多认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就是阳明证。也就是不能用桂枝汤,麻黄汤发汗治疗。应该考虑阳明白虎汤类方。这里石膏就成了主药。 陈修园一派还是认为这是王叔和说的“冬不藏精,春必温病”的温病。冬天寒气伤身,伏邪为热等,认定了麻杏石甘汤为治疗温病的主方。但陈修园也知道这是个温热伤害了身体津液血液而导致的病。 除此还有黄坤载(黄元御)这一派有独特的认识,后来到了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都认为这是少阳厥阴本气自病。揭示了“冬不藏精,春必温病”的原因。这个解释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其论如下: “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木火司乎生长,金水司乎收藏。冬时寒水当令,阳气潜伏,宜顺天时,以藏水精,精藏则相火不泄,肾阳乃秘。若冬不藏精,坎阳泻露,相火升炎,孔窍常开,是以易伤于寒。寒束皮毛,相火莫泄,虽当冰雪之天,实行曦赫之令。及其令气一迁,寒去温来,袭以春风,开其皮毛,营愈欲泄,气愈欲闭。卫气敛闭,遏其营血,郁热燔蒸,温病作矣,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太阳寒水之经,主司皮毛,风寒外束,皮毛不开,经气郁遏,必见恶寒。温家风露外袭,木火内应,感于太阳之部,应在少、厥之经。木火当令,寒水无权,故但见发热,不觉恶寒。风烈火炎,津枯肺燥,是以发渴。” 到了彭子益《圆运动古中医》语言偏于近代,更加好理解了。 “温病的意义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强壮之人,脉象较实者。虽脉象较实,仍按之模糊,不似伤寒脉象之明爽。特强壮之人,少有病温病者耳。世谓右脉大为温病、左

夜谈伤寒论五——温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1-10-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