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拜伦外国文学史讲解
第一页,共28页
拜 伦
第二页,共28页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歌德誉为“19世纪最杰出的天才”
第三页,共28页
拜伦故居
第四页,共28页
第五页,共28页
(一)生 平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曾供职于英国海军,母亲是英格兰人。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尽净,为避债逃到法国,并于1791年死于异乡。拜伦跟随母亲在苏格兰度过了贫穷而孤寂的童年。十岁时,继承了家族的爵位与庄园。父母的离异,他自己的生理残疾,苏格兰大自然的风光以及乡间的朴实生活,在拜伦幼年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第六页,共28页
1801年拜伦就读于哈罗中学,1805年入剑桥大学。
1807年出版的诗集《懒散的时刻》遭到当时声望很高的《爱丁堡评论》的攻击,使他异常敏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他以《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进行回击;这是一首英雄双行体讽刺长诗,诗中对包括司各特、柯尔律治和华兹华斯等人在内的许多诗人都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毫无顾忌的挖苦嘲笑,引起不小的轰动。
1809年在取得上议院议员的资格后,拜伦与友人约翰·霍布豪斯到西班牙、希腊等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漫游。1812年发表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前两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罗尔德,轰动了当时英国文坛。
1813-1816“东方故事集”发展了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第七页,共28页
1816年因婚姻问题遭人诽谤,不得不永远离开英国。
1816-1817年他在瑞士度过。在这里同雪莱建立了密切的友谊。
1817年秋天,拜伦迁居意大利,参加了烧炭党人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活动。
1818年在写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四章后,开始创作叙事长诗《唐璜》,到1823年去世前一年为止,共完成了16章又14节,计一万六千行。
1823年夏天,到希腊去参加希腊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战争。
因过分劳累患了热病,1824年4月19日逝世。
第八页,共28页
评价:自由之子(欧福里翁的化身)
鲁迅评价他“立意在反抗”。
拜伦自己说:“我始终只具有两种情感:酷爱自由,厌恶伪善。”是一切专制制度的死敌。
人格与诗歌完美的统一,令世人惊讶。既用自己的诗歌又以自己的人格建立自己的纪念碑。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但这种个人主义受天生良知的驱使而变为统摄整个欧洲精神的大我,而一生颠沛流离,哪里有硝烟就奔向哪里。
身世与创作的关系:天生叛逆的性格,渴望自由,憎恨一切方式的专制和压迫。但他心中的自由是抽象、模糊的。
第九页,共28页
(二)创 作
180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刻》,表现出诗人对周围庸俗环境及上流社会的轻蔑与鄙视,以及诗人在空虚的喧嚣中所感到的寂寞和孤独的悲哀。诗集出版第二年,《爱丁堡评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讽刺。
1809年拜伦写出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进行回击。这首长诗显示了拜伦作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确立了他在英国诗坛上的地位(还批评了湖畔派诗人与司各特)。
第十页,共28页
第二节拜伦外国文学史讲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