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中脂肪及脂肪酸的测定
第一页,共42页
脂类:是动、植物组织中含有油脂和类脂两大类物质的总称。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
油: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
脂肪:常温下为固体的油脂。
均有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组成。
第二页,共42页
脂类存在形态:
植物细胞和组织中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和结合态。
游离态特点:
以小滴形状大量堆积于植物的贮藏器官中,当细胞破坏和施用压力则可以将个别的小滴联成大滴,当有足够的大滴定时就得到了液体油。这是榨油工业的基础。
第三页,共42页
游离态特点:
游离态油脂的含量是作为油料作物的重要品质。
游离态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根不同,他们的理化性质也不完全一样。但有共同的特点: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三氯甲烷,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可以将游离态的油脂提取出来而与其他成分分离。
第四页,共42页
结合态特点:
与其他成分相结合。如存在于谷物等淀粉颗粒中,以及营养组织中结合态的脂类。
有机溶剂不能完全提取出来。需要样品与盐酸溶液一起加热,淀粉,蛋白质等分解,使脂类呈游离状态,从而用有机溶剂提取出来。
应该提到的是,磷脂在酸的分解作用下几乎完全解离为脂肪酸和碱,用酸解-提取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偏低。
第五页,共42页
一般的规定:
国际粮农组织规定,酸水解法测定谷物,面粉中的脂类的含量。对含磷脂高的产品,如大豆则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提取方法。
在生物化学领域里,对于脂类含量的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混合液提取全部的脂类。
第六页,共42页
测定农产品中油脂和脂肪酸的意义
是油料作物品种鉴定的基础;
是评价油脂的营养价值和生理特性的前提;
是了解和改进提高油料作物含油量和油的品质的耕作管理,施肥等措施的依据;
是评价油料作物的成熟程度和了解其生理生化过程的一种必备手段
第七页,共42页
油料作物和谷类作物籽粒中粗脂肪的测定
方法包括:
油重法,
残余法,
折光法
第八页,共42页
油料作物和谷类作物籽粒中粗脂肪的测定
:
原理:油脂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有机溶剂将植物样品中的油脂浸提出来,然后加热赶去有机溶剂即得到油脂,计算得到其含量结果。
第九页,共42页
油料作物和谷类作物籽粒中粗脂肪的测定
有机溶剂及其沸点:乙醚,35℃; 石油醚,30-60℃ ; 二硫化碳,℃;丙酮, ℃; 四氯化碳,70 ℃; 三氯甲烷,61 ℃;苯,80℃.
第十页,共42页
籽粒中脂肪及脂肪酸的测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