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的案例分析
一背景与导读
《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抽屉原理”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求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本节课我主要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等方式进行“说理”, 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在经历“数学化”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认真钻研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在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深刻理解教材内容,领悟教材所反应的知识要点、教学思想方法基础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选择与改编、删减与补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
2、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认识、探索、发展的主体。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地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态度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片段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李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我来说,你来判断”的游戏。我说:“在前两排的13个同学中肯定至少有2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同意、不同意)(请几名同学汇报自己生日的月份,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的游戏激趣,一使教师和学生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探究的愿望;三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笔。】
片段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 支铅笔。让学生猜测“至少会是”几支?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铅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设计
抽屉原理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