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变革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原本陌生的专业词汇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掀起了一场新的数据技术革命。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思维等诸多领域以及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应该及时对这场数据革命做出全面的回应和批判,深入分析大数据对我们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伦理观将带来的深刻变革。
数据本质与世界观革命。所谓数据就是有根据的数字编码,它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古埃及,人们就知道用数据来计量财富和记录日常生活。文艺复兴之后,数据又被用于描述物理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过,在中外哲学史上,数据一般被看作刻画事物关系的参数,很少被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唯有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将数据提高到本体论高度。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从作为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走向了主体地位,即数据被赋予了世界本体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数据世界。继记录日常生活、描述自然科学世界之后,数据被用于刻画人类精神世界,这是数据观的第三次革命。大数据认为,世界的一切关系皆可用数据来表征,一切活动都会留下数据足迹,万物皆可被数据化,世界就是一个数据化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因此,哲学
史上的物质、精神的关系变成了物质、精神和数据的关系。过去只有物质世界才能用数据描述,实现定量分析的目标,而现在,大数据给人类精神、社会行为等主观世界带来了描述工具,从而能够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总之,大数据通过“量化一切”而实现世界的数据化,这将彻底改变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带来全新的大数据世界观。但人类的精神世界能完全被数据化吗?精神世界的数据化是否会降低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回应的哲学问题。
数据思维与方法论变革。大数据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它对传统的机械还原论进行了深入批判,提出了整体、多样、关联、动态、开放、平等的新思维,这些新思维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将思维理念变为了物理现实。大数据思维是一种数据化的整体思维,它通过“更多”(全体优于部分)、“更杂”(杂多优于单一)、“更好”(相关优于因果)等思维理念,使思维方式从还原性思维走向了整体性思维,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具体来说,大数据通过数据化的整体论,实现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融贯;通过承认复杂的多样性突出了科学知识的语境性和地方性;通过强调事物的相关性来凸显事实的存在性比因果性更重要。此外,大数据通过事物的数据化,实现了定性定量的综合集成,使人文社会科学等曾经难于数据化的领域像自然科学那般走向了定量研究。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观测遥远的太空,显微镜让我们可以观察微小的细胞一样,数据挖掘这种新时代的科学新工具让我们实现了用数据化手段测度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再次改变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方法。大数据技术让复杂性科学思维实现了技术化,使得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变成了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工具,从而带来了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革命。但变革背后的问题亦不容回避:可以解释过去、预测未来的大数据,是否会将人类推向大数据万能论?这是不是科学万能论的新形式?
数据挖掘与认识论挑战。近现代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寻求事物的因果性。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事实上都在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区别只在寻求因果
国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哲学变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