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朗读 灵动的课堂
兴平市电务处小学 范欣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学科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使我们可以在丰富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缤纷的生活,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朗读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教师有读无导,学生有读无效。如在一些课堂中,尽管注重了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但是不难发现,有的老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含和底蕴。有的教师在朗读指导中注意到了要通过体会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但对于朗读中的轻重音处理,不是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去感悟,真正地做到我口读我心,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哪该重读哪该轻读。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还有,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随意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读得真棒!全班同学都要向你学习!”学习什么?是朗读的语气、语速、对某个词语的把握,还是积极的参与精神?“真棒!”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呢?其实,教师的这种评价语使学生弄不清自己朗读“好”在哪里,而且这种评价只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意见,没有可靠的客观依据,缺乏科学性,这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课堂上书声琅琅,貌似非常重视朗读指导,实质是无效或低效的。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一、多样朗读,体验乐趣。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应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教师课堂价值的理想追求之一。在朗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朗读的形式很多,不足而一,除了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外,还有范读、选读、复读、赏读、仿读、引读等。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恰倒好处地运用。如,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放声读、自由读、选读、赛读不失为是比较理想的朗读方式,又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读”时,不妨就选择赏读、仿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最后,朗读还要回到整体。朗读应该是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的贯穿。
二、读出层次,落实目标。
众所周知,朗读的目标总体讲有三个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然而,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对这三个层面的目标并不是一视同仁,普遍存在重“感情”朗读,轻“正确、流利”朗读的现象。事实上,学生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流利朗读”的目标;只有奠
朗读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