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 211232 马文涛家乡美食赤峰的饮食特点仍以内蒙古草原风味为主,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风味小吃的摊点,多以烤制的面食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点,如哈达火烧、对夹等。此外,就是在内蒙古各地都可见到的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种各样的奶制品。赤峰的风味食品有哈达火烧、哈达饼、对夹、手扒肉、烤全羊、奶制品等等。赤峰市内的红山区的长青街是集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服务和商贸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街区,地处繁华地段,有多家大小餐馆、酒店, 经营各种有地方特色的食品: 对夹、烧麦、手扒肉、涮羊肉、自助烧烤、清真菜等。相传 150 年前,有位赤峰的面点师傅为了处理没有用完的做南沙饼、豆沙饼时用的余面,便将面擀开,放入酥和糖烙饼,偶然成就了这赤峰美味。哈达饼哈达饼因产于乌兰哈达地区(今内蒙古赤峰市)而得名,入口酥松,味道香甜,堪称赤峰美食之代表。主要由面粉、果仁等制成。制法:用水、油、油酥、面粉和面制坯,再将干果等作甜馅填入,烙制而成。对夹对夹源于一种“杈子烧饼”,这种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 还在于从吊炉取出之后,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 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 这样做成的烧饼,外脆内软,别有风味。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精选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对夹外表金黄,层次分明, 具有北方特点,香酥脆,肉细嫩,瘦而不柴, 肥而不腻;亦有南方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具有理气、养脾之功效。对夹之来历,得从康熙、乾隆年间说起,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正值太平盛世。乾隆每年旧历五月都要到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狩猎。据讲,一次狩猎木兰围场,追逐一只斑斓猛虎, 来到了红山(赤峰)脚下, 终于猎虎如愿。乾隆皇帝就在赤峰下洼子“松山馆”用亲带御厨摆下了满汉全席大宴群臣。除烤全羊外,三十八味宫廷御膳美味佳肴中,就数对夹名列前茅, 众臣食之赞不绝口。由此制作秘方传入民间。赤峰第一个对夹铺“复生隆”由苏德标的父亲苏文玉于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 开创的。最初开设在赤峰的头道街,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迁址二道街华兴饭店东隔壁。 2003 年, “福兴楼对夹”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点。”这种粥不但味道香甜可口,且因有小米和黄豆而营养丰富,便于消化吸收,是养生之佳品。甜沫子粥赤峰乡间农家饭食, 为其它地方所无。制法为: 用一碗小米,多半碗干饭再加黄豆一把,用手注水磨好, 变成沫子,再把水烧开, 放入沫子, 调到不稀不稠时,煮沸即可食用。哈达火烧又名杠子火烧,也叫火烧,在赤峰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其形状如上下合在一起的小圆盒子。制作方法特别,主要用盐和矾和面,加黄油和白糖反复揉搓后,用杠子压到结结实实,再装进模子放到烤炉中烤熟。特点是不怕挤压、冷冻和日晒,不易发霉变质, 装在车上、驮在马上或者放在褡裢里都行。旧时当地人出行都要装上一口袋“火烧”,远途充饥或赠送亲友都即方便又实惠。烤全羊是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烤全羊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因为选用的羊肉质好以外, 关键在于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烤羊要选择膘肥体壮的四齿三岁绵羊作原料,屠宰时必须采用攥心法: 从羊的胸部开刀,把手伸入羊腔, 攥捏其心脏致死,用这种方法杀死的羊不会大量出血,其肉格外可口。羊宰杀后不用剥皮,先把前腿挂起开膛,取掉五脏和下水,洗净胸腔、腹腔,然后用开水烫去羊毛,以碱水洗净全身羊皮。在羊的胸腔内放入各种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铁链反吊起来,放入炉内烘烤。烤炉是特制专用的,以砖砌成,形成穹庐,先用一种叫梭梭的柴禾, 将炉内烧红,撤去燃料, 将全羊从烤炉的天窗口吊入, 并关闭天窗和炉门,借用炉内高温,将羊肉炯至半熟,再打开炉门, 由厨师用长柄勺, 舀上梭梭柴的火块,对着羊身进行烤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黄色为止。用这种慢火烤炙,能使羊腹中的佐料味逐渐渗透于羊肉之内,同时能使羊肉熟透。烤好后,先出炉倒掉腹腔内的羊汤和佐料, 将全羊以跪卧姿势摆入直径约 1米的大盘内,上桌后,由专人在客人面前将羊剖卸成小块,视来宾身份依次奉递。烤羊腔中倒出的羊汤, 再加水调配,用小碗—一端给客人。这也是吃烤羊肉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极佳饮料。这种烤羊肉,吃起来酥脆香嫩,肥而不腻,根本不同于别种方法做成的羊肉味道。品尝过这种烤全羊, 齿颊久久留香, 终身难忘。
中外饮食文化-赤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