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个人参考
: .
崔颢《黄鹤楼》鉴赏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 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 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 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唐诗三百首》是
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原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 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 ,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 ,草长得极为 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 d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 11 年(公元 723 年)进士。他才 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 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 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 就也未提及,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 气势宏伟。 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 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 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 (艹捕 )博, 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 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 “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 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 “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 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 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 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 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 传说写起, 昔日的仙人
崔颢《黄鹤楼》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