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 1913 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 1918 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 共计 39 个字母, 排列以「ㄍㄎ」开头; 1920 年改订字母顺序, 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 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 故有「?(万)v、?(兀)Ng 、?(广)Gn 」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 」只作注方言之用, 目前仍使用的有 37个( 声母 21个, 韵母 16个)。 1930 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於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中国 1950 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 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 以做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 在生活实用上, 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 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 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 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 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 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 Unicode 编码中的「 Bopomofo Extended 」区(Unicode:31A0-31AF) 。在 2000 年前后,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 ,目前除了台北市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目录[ 隐藏]1 写法 2 读法 单音 连音 3 语调 4 注音输入法与键盘排列 5 符号来源 6 参见 7 外部链接[ 编辑] 写法直式注ㄓㄨˋ音—ㄣ符ㄈㄨˊ号ㄏㄠˋ横式注音符号ㄓㄨˋㄧㄣㄈㄨˊㄏㄠˋ依照教育部的规定,注音符号的「ㄧ(yi) 」在直写时要写成「—」、而横写时写成「│」。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在横写时亦写成「—」。中国大陆由於废除中文直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的形状。由於中文维基百科采用中国大陆的宋体 SimSun 字型显示,故显示出的注音可能与台湾人一般习惯不同。[ 编辑] 读法【】表示与其他声母或韵母连用时之发音[ 编辑] 单音注音与各发音法比较 1 注音通用拼音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范例( 注音与通用) ㄅbbp八( ㄅㄚ, ba) ㄆpp p'杷( ㄆㄚˊ, pa) ㄇmmm马( ㄇㄚˇ, ma) ㄈfff法( ㄈㄚˋ, fa) ㄉddt地( ㄉㄧˋ, di) ㄊtt t'提( ㄊㄧˊ, ti) ㄋnnn你( ㄋㄧˇ, ni) ㄌlll利( ㄌㄧˋ, li) ㄍggk告( ㄍㄠˋ, gao) ㄎkk k'考( ㄎㄠˇ, kao) ㄏhhh好( ㄏㄠˇ, hao) ㄐ jij ch叫( ㄐㄧㄠˋ, jiao) ㄑ ciq ch' 巧( ㄑㄧㄠˇ, ciao) ㄒ six hs小( ㄒㄧㄠˇ, siao) ㄓ jhih 【 jh】 zhi 【 zh】 chih 【 ch】主( ㄓㄨˇ, jhu) ㄔ chih 【 ch】 chi 【 ch】 ch'ih 【 ch' 】出( ㄔㄨ, chu) ㄕ shih 【 sh】
台湾拼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