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信息 概述[1] 白芍药(学名: Paeonia sterniana Fletcher in Journ. )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驰名中外,其根并入药。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地下部块状或粗厚; 叶基生或茎生,大, 互生, 羽状或三出复叶或深裂; 花大而美丽, 单生于枝顶或有时成束, 白色; 萼片 5, 宿存; 花瓣 5- 10 , 但在栽培种中的常为重瓣; 雄蕊多数; 花盘环状或杯状;心皮 2-5 ,离心发育,结果时变为蓇葖,每个有种子数颗。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中国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植物形态白芍药- 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 50 ~ 80 厘米。根肥大, 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茎直立,光滑无毛。叶互生;具长柄; 2回3 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 8~ 12 厘米, 宽2~4 厘米,先端渐尖或白芍锐尖, 基部楔形, 全缘, 叶缘具极细乳突, 上面深绿色, 下面淡绿色, 叶脉在下面隆起, 叶基部常带红色。花甚大, 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 每花茎有 2~5 朵花, 花茎长 9~ 11 厘米;萼片 3 ,叶状;花瓣 10 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红色或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 3~5 枚,分离。蓇葖果 3~5 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花期 5~7月。果期6~7 月。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平原地带多有种白芍。分布安徽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芍药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 具有喜光、喜温、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温 14 . 5℃,7 月均温 27 .8℃,极端最高温 42 .1℃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芍药是宿根植物。每年 3 月萌发出土, 4-6 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花期 5 月,果期 6-8 月, 8 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这时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 播种后当年生根, 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 翌春破土出苗。 概况白芍是常用家种大宗药材, 需求量巨大, 产地集中, 生长周期长, 需求刚性, 较容易存放, 不仅是众多药商长期追逐的对象, 也是一些资金雄厚的大户乐于参与的品种。白芍不是特效药材, 是很多方剂不可缺少的配伍。饮片用量也最为普遍, 有一个庞大的饮片加工大军, 饮片年需要量也在 4000 吨左右。白芍药(12 张) 白芍 7 月份便可以采挖, 产季甚至可以延长到初冬。生长周期为 4-6 年, 也可继续延长。 4 年生可产干品 500 公斤, 而六年生可达 1 吨左右。白芍在当地生产技术成熟, 头两年可以套种其它农作物,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强, 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因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一般认为白芍的年需要量在 1 万吨之上。由于 13 年产新不多, 今年 5 月份华佗镇小奈集首批黑根鲜货已经开始产出, 提前上演了“下地”抢货。药商 13 年的合同计划量大概 2800 吨,但产地货源出现严重不足。影响白芍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行情, 白芍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高价和低价, 有明显的周期性, 高价期也曾把生产蔓延到很多地区, 但常常因行情而迅速消亡, 唯独亳州保持绝对的优势和规模。亳州是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 很多白芍农也同时是药商, 他们传统种植习惯强, 对行情变化的意识强, 抗风险、抗低价能力强, 信息来源快而广, 经营户众多……, 所以, 亳州白芍货量“水深难测”。大批量投资运作, 要研究好“亳州人”! 97 年浙江人炒白芍全军覆没, 09 、 10 年大户、散户入手亳州白芍的人员、资金众多,造成行情暴升,但最终做赢亳州,还需要用时间来验证。规格质量:白芍分级较明确,黑白芍规格较少; 产地代表: 亳州涡河两岸是白芍的主要生长地, 华佗镇小奈集为亳州最大的产地, 黑根集散地,十九里镇是最大的第一集散地。关键词:低价、人为 2中药相关 药名信息别名: 白芍、花子、白芍药、金芍药、杭芍、大白芍、生白芍、炒白芍、炒杭芍、酒白芍、醋白芍、焦白芍、白芍炭等白芍处方中写白芍、杭芍、大白芍均指生白芍,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炒白芍又称炙白芍。为白芍片用麸以文火炒至微黄, 略带焦斑, 筛去麦麸, 晾凉入药者。白芍药形态图(9张) 酒白芍又名酒炒白芍、酒芍。为白芍片用黄酒淋洒拌匀,然后炒干入药者。寒性缓解, 活血功效增强。醋白芍又名醋炒白芍、醋芍。为白芍片用米醋喷淋, 用文火微炒入药者。偏于敛肝止痛, 养血止血。焦白芍又名焦芍、白芍炭。为白芍片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取出用清水灭尽火星,然后晾干入药者。偏于敛血止血。(《本草经集注》) 药材来源为双子叶植物
白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