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基础南医临床七年制
第一页,共38页
超声医学发展概况
1880年法国居里兄弟发现压电效应
直到1917年法国朗之万才应用压电原理进行超声探测,并于1921年发展成声纳
1942年奥地利K T 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
1952年美国D H Howry开始研究超声显像法,并于1954年将B超应用于临床。
1954年瑞典I Edler首先用M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心脏。
1972年G Kossofff提出灰度回声图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采用了灰阶及DSC技术,明显改善图像质量,实时超声显像开始受到重视,80年代是B型超声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彩色血流图(CFM)直到1983年才由日本Aloka公司首先研制成功。
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数字化超声系统后,全数字化技术即成为90年代和目前发展的方向,它使超声诊断系统的水平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页,共38页
波: 振动状态的传播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电磁波
(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与电磁波有着本质的区别
波源是机械振动
在介质中传播
波源是电磁振荡
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但它们又都遵循波的共同特征
两类波都以一定的速度向前传播能量,并且具有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第三页,共38页
超声波的本质
听力范围(hearing range)(audible sound)
Huamns(人类)
20 Hz ~ 20,000 Hz
Animals(动物)
Hz ~200,000 Hz
(a much wider range than utilized by humans )
第四页,共38页
超声波的本质
机械波动的频段以频率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类: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波动称为次声;
声波:频率在20 Hz ~ 20,000 Hz的波动称为声波;
超声波:频率在20,000 Hz的波动称为超声波。
Infrasound
Audio
Ultrasound
0Hz 20Hz 20kHz
医用超声诊断频率多选取2MHZ~10MHz之间
第五页,共38页
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
波长、波速、频率
波长(wavelength):两个相邻振动波峰间的距离为波长。
波速(wave velocity):每秒声波传播的距离为波速(C)。
频率(frequency):一秒内出现振动波的次数为频率(f),其单位为赫兹(Hz)。
Time
Wavelength
Frequency
第六页,共38页
人体常见组织声波传播速度
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约1540m/s
Material
Speed (m/s)
Air
330 m/s
Lung
500 m/s
Fat
1450 m/s
Brain
1520 m/s
Muscle
1580 m/s
Liver
1550 m/s
Kidney
1560 m/s
Soft Tissue
1540 m/s
Bone
4000 m/s
第七页,共38页
超声波
显著特点是频率高,波长短,衍射不严重,因而具有良好的定向传播特征,而且超声波穿透本领很大。
利用超声波的定向发射性质,可以探测水中物体(声纳)
超声探伤,探测工件内部缺陷
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来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用来探测人体内部病变
第八页,共38页
超声诊断仪的工作原理
越声诊断仪的工作原理,是向被检人体组织发射超声波、并接受受人体组织作用产生的回波,检出回波某种物理参量的变化(如幅度、频率等),然后以某种方式在显示器上显示,供医生诊断分析。
第九页,共38页
第十页,共38页
超声基础南医临床七年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